第四課

第三任哈理發──奧斯曼(公元644-656)

歐默臨終前,委任了一個六人委員會,叫他們互選承繼他人,這六人包括阿布杜拉拉赫曼(Abdul Rahman)奧斯曼(Othman)阿里(Ali)左拜爾(Al-Zabayr)賽爾德(Saad)泰勒哈(Talha)阿布杜拉•拉赫曼自動退出,並主持是次選舉。
       奧斯曼聖年幼七歲,他出身於古萊氏翁米亞
(Uamyyad)家族,早年接受過教育,年青時,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未歸信伊斯蘭前,他待人忠誠的崇高品格,受人稱頌,他與艾布伯克是好朋友。當奧斯曼三十四歲的時候,艾布伯克介紹伊斯蘭信仰給他,奧斯曼接受了。數年後,奧斯曼娶了聖的女兒露基也 (Ruqayya)為妻。雖然他出身貴族,有財富,但由於信仰伊斯蘭的關係,不免受到迫害。他和部份穆斯林在公元614年至615年,遷往亞比西尼亞 (Abyssina)即今日之埃塞俄比亞,住了數年,後來回到麥加,接著再遷往麥地那,在麥地那發展商業。奧斯曼由於要照顧患病的妻子,所以沒有參加百德里之戰,但他參加了吳侯德(Uhad)之役及濠溝之役。奧斯曼是一位好好先生,為人誠實、慷慨,雖然富有,但生活簡樸,對《古蘭經》有深刻的認識。
        穆斯林最初遷往麥地那,很多設施都是很簡陋的,例如全城只有一口水井,它是屬於一個教外人的,穆斯林每次汲水都得向他交費。聖希望信士中有人出錢將那口井買下來,作為穆斯林的公產,奧斯曼就獨力出錢把井買下,捐獻出來。
        此外,由於穆斯林人口增加甚速,在麥地那的「穆聖清寺」不夠用,奧斯曼也獨力捐資擴建。由於奧斯曼慷慨,將大量財富貢獻在伊斯蘭道上,所以有「間尼」
(Ghani) 的稱號,就是慷慨的意思。
        奧斯曼任哈理發的第一年,波斯發生叛亂,伊斯蘭大軍前往平亂,並深入傳佈伊斯蘭教,對叛亂份子一概不咎既往,並予以自新機會,很多部族先後表示向哈理發效忠。這就是伊斯蘭教在中亞傳佈開始。
        第二年,敘利亞遭到拜占庭突然襲擊,奧斯曼調動勁旅,支援當地駐軍抵抗。穆斯林軍擊潰拜占庭軍,並追奔逐北,揚威於君士坦丁堡附近,遂將小亞細亞亞美尼亞劃入哈理發國家的版圖。
        接著,派軍擊敗從海上入侵亞歷山大港的拜占庭軍,並命令埃及地方長官西征,以掃除拜占庭軍在北非的勢力,結果攻佔了的黎波里柏爾克易弗里等地區的一部份。從此伊斯蘭教在非洲傳佈的範圍,向西一直延伸到毛里塔尼亞
        此外,更創辦海軍,加強國防力量,並制拜占庭海軍在地中海的強暴行為。公元
649年,穆斯林海軍擊敗拜占庭,解救了塞浦魯斯島。並先後在馬爾他群島、克里特島和地中海一些島嶼登陸,進行友好訪問。
        在宗教上,奧斯曼艾布伯克時編纂的《古蘭經》標準定本複製,分送往麥加也門敘利亞巴林巴斯拉庫法、作為標準版本,然後大量複製,以廣流傳。從此此至今,世界各地流通的《古蘭經》,都是以當時複製標準本為依據。
        奧斯曼統治十二年期間,前六年是繁榮安定,但後來則出現叛亂。穆斯林人口增加得很快,但是在新教徒中,就存在一些蓄意破壞伊斯蘭。他們利用奧斯曼任用了一些翁米亞族人當高官,而這些人為官不廉,於是散佈流言,攻擊奧斯曼。但由於奧斯曼為人寬厚,沒有作出即時決定,把這些官員罷免,致令不滿的情緒高漲,有些機會主義者乘時起來破壞團結,要求奧斯曼下台,其實奧斯曼可以糾集大軍,把他們鎮壓,但他不想穆斯林自相殘殺。最後,有一些叛亂份子,潛入奧斯曼房內,當時他正在誦念《古蘭經》,在毫無防備下被行刺身亡。他死時八十四歲。
        奧斯曼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對伊斯蘭的功績將永遠光耀於史冊,為教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