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阿拔斯朝(公元750 -1258)

阿拔斯 朝是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艾布•阿拔斯 所建立。他取得了哈理發之位後,定都巴格達,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加強哈理發的宗教色彩,重新使哈理發成為宗教及國家的最高領袖,他執政僅四年,繼承者是他的弟弟艾希賈法爾,他為阿拔斯朝奠定基礎,以後的三十五位哈理發,都是他的直系後裔。
        由於王朝的版圖遼闊,被征服的地方,往往在經濟文化士都此生長在沙漠裡的阿拉伯 人為先進,最具影響力的,是波斯 的行政管理制度。由於任用遮對 人擔任首相,使遮逝 人取得了實際的統治地位,以哈理發為首的政治體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貴族統治。
       王朝在最初一百年間,由於沒有大規模的對外征戰,出現了繁榮安定的局面,國內約主要城市商旅雲集。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各地,而首都巴格達 更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的中心。
        隨著阿拉伯語及伊斯蘭信仰的傳播,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共同創造的伊斯蘭文化蓬勃發展,在各地均有創辦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館和醫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
        哈理發馬蒙更在巴格達建造「智慧館」,掀起集體翻譯運動,保存了古希臘 、、波斯印度 的古典科學文化著作。這時,在醫學、數學、天文學、化學、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法學等方面,成就輝煌,穆斯林學者人材輩出。
       在宗教上,伊斯蘭成為統治地位的宗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伊斯蘭成為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伊斯蘭的宗教學術如教法學、古蘭經學、聖訓學、蘇菲學等都有較大的發展。
        遜尼派和什葉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別轉變為宗教派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教義和學說。
        九世紀中葉後,由於王朝實行封建制,各地總督割據一方,帝國逐漸四分五裂。十世紀時,北非埃及什葉派的法蒂瑪朝(909 - 1171)、西班牙的後金上且王朝(756 - 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鼎立的局面。945年伊朗的布書希王朝入主巴格達,哈理發僅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進入巴格違 ,哈理發成為傀儡,繼之而來的是十字軍東侵(1096 - 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匝捉斯王朝終於在I258被糞古旭烈兀所滅。

蒙古人西征後,不僅有大批各族穆斯林來華,被歸入色且人之列,其地位高於漢人,而且許多羞古人都改奉了伊斯蘭教,例如:忽必烈皇帝的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信奉了伊斯蘭教,他部下士卒五十萬人中穆斯林佔半數以上,所以中國著名學者陳垣論道「中世紀時,雖被蒙古族兵威所征服,而蒙古人後裔竟漸次為回教勢力所薰陶,其同化力之強,不可思議。」見《回回教入中國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