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港臺新聞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香港傑出華人穆斯林學者楊汝萬教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回族研究1997年第3期》    作者:劉淑英
熱度3353票  瀏覽300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2:53

在學術研究與社會奉獻之間

記香港傑出華人穆斯林學者楊汝萬教授

在香港華人穆斯林中,有一位為中外人士所景仰的學者 - 著名的地理學家、教育家、城市學家、作家、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逸夫書著院院長楊汝萬教授。

楊教授於1938年10月1日生於香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原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從祖父起,便在香港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第三代香港人。楊教授曾就讀於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辦的小學,常參與伊斯蘭教團体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從幼年起,伊斯蘭教崇尚和平、熱愛祖國、重視學業、信行合一的道德觀念就已深深地銘刻在他童稚的心靈,影響著他日後的人生取向。

楊教授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楊達卿是個愛國愛教的知識分子,中小學階段學業成績優異,長期獲政府獎學金,他努力學習,勇於進取的精神,對楊教授日後的求學態度有著深刻的影響。楊達卿原在銀行工作,香港淪陷時,憑者保衛國土的滿腔熱血和較高的外文水平,隻身遠赴內地,參加抗日,在貴州省貴陽市擔任美軍顧問團的翻譯。留在香港的楊教授及其兄妹,在香港淪陷直至抗戰勝利後一段漫長的歲月裡,就靠著他母親馬禮華一個人的工作,支撐著全家的生活,熬過了淪陷區中那暗無天日的艱難歲月。楊教授繼承父訓庭規及生活的磨鍊,他後來致力於公房和廉價房屋等課題研究,都可能與他幼年時曾處於惡劣的居住環境而對住房困難的居民產生強烈的同情心有關。

楊教授自幼勤奮好學,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地理系,獲香港政府獎學金,他本著中學時代的興趣,選修了地理地質學,於1962及1963年,先後獲榮譽文學學士學位及教育文憑。因在大學學習階段成績優秀,隨後又獲得獎學金往加拿大和美國進修研究生院課程,主修地理學,僅以40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般人要5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碩士和博士課程,分別於1966年及1972年獲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碩士學位及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楊教授的工作經歷,也具有濃厚的國際色彩。他除了在60年代,曾短期任教於香港的中學,1969至1975年間,應聘為新加坡大學地理系講師,開始了教學科研生涯。1975參加入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任社會科學學部高級策劃主任,並以社會科學代表身份在該研究中心新加坡亞州區辦事處工作,負責整個亞洲社會學項目的資助計劃。1980年借調該中心渥太華總部,任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籌劃和負責新的第三世界城市政策計劃,推動和資助全球的研究。當時為了更有效地統籌該中心分佈三大洲的分區辦事處的工作,以及監察受資助的各項研究計劃的進度,他特別設計了一套管理方法。1984年,楊教授考慮到他在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前後已工作10年,當年他決心致力於第三世界問題的研究,通過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告一段落。而自己在香港出生,故土難離,決意遷返香港從事培養年青一代的工作,同時也可更好發揮自己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並使自己能夠有更多時間進行閱讀、研究和寫作,所以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聘請,為該校地理系講座教授(1984至1992年任地理系主任),兼當代亞洲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起為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1986年至1990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1994年2月被委托為逸夫書院院長。

楊教授有多方面的豐富資歷,他參與國際發展工作10年,又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等單位工作,積累了廣泛的經驗,特別在大學行政、國際發展、教學與研究等方面都有超卓的成就。他遍遊80多個國家,負責組織了不少國際性學術會議,僅由他提出和管理的研究項目就多達數十項。楊教授有豐富的國際經驗,他與亞洲區內差不多每所知名大學的主要行政人員和研究人員,在研究計劃的管理或實際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曾經合作過。他通過資助研究及其它活動,協助促進這些教育機構的發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訓。

楊教授的研究範圍,以亞洲城市、廉價房屋、城市規劃政策與中國的現代化為主,按研究成果已出版了14本專著,計有:1.《新加坡國家發展政策與城市轉變》(1973年,英文本);2.〈轉變中的東南亞城市〉(與羅楚鵬合著,1976年,英文本);3.〈東南亞城市小販〉(與 麥泰菜合著,1977年,英文本);4.〈亞洲廉租屋的政策〉(1983年,英文本);5.〈合作參與對亞洲城市基本設施的作用〉(與麥泰菜合著,1986年,英文本,翻譯為法文和西班文本);6.〈轉變中的亞太區城市〉(1990年,英文本);7.〈中國家庭及其變遷〉(與喬健、李沛良等合編,1991年,漢文本);8.〈中國沿海城市〉(與胡序威合著,1992年,英文本);9.〈廿一世紀的亞太區〉(1993年,英文本);10.〈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廿一世紀〉(1993年,中文本);11.〈銳變中的廣東巡禮〉(與朱劍如合著,1994年,英文本);12.〈全球轉變與英聯邦〉(1996年,英文本);13.〈冒起的亞太區世界城市〉(與羅福全合著,1996年,英文本);14.〈中國改革開放下的上海〉(與宋恩榮合著,1996年,英文本)。

以上專著,都有他們的價值和獨到之處,其中在當前較有影響的有四本。一本是1977年與麥泰菜合著的〈東南亞城市小販〉一書,這本書對國際發展和城市政策影響很大,到目前為止,該書仍為權威性的著作。第二和第三本是1994年與朱劍如博士合著的〈銳變中的廣東巡禮〉和1996年與宋恩榮教授合著的〈中國改革開放下的上海〉,這兩本書都是經過比較大型的研究得出的成果,各由20多名在香港和海外的學者參與,通過綜合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後沿海變化最迅速的兩省(市)飛躍發展情況的最全面的著作。第四本書是在1996年與羅褔全博士合著的〈冒起的亞太區世界城市〉,也是通過比較大規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亞太區內重要的國家中多所知名大學和一些知名教授參與研究的。這也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論述世界城市強化功能的一部經典之作。

楊教授一直筆耕不輟,除出版有三份學術叢刊的專刊外,還在不少專業刊物上發表了110多篇文章,為若干專著撰寫其中的篇章,以及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例如〈熱帶地理期刊〉、〈城市規劃學報〉、〈專業地理學者〉、〈國際居住環境〉、〈焦點〉、〈亞洲巡禮〉、〈環境與規劃A〉、〈東南亞社會科學期刊〉等。楊教授還是數份國際權威刊物,如〈人文地理進程〉與〈第三世界規劃評論〉的編輯委員會委員及1974年〈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所以,楊教授的小傳,至少刊載在七本國際名人目錄中,包括〈當代作家〉與〈世界名人錄〉。這些足以証明楊教授在地理學界和教育界均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國際研究圈子內,楊教授也非常活躍。他經常出任一些國際機構的顧問,這些機構包括: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聯合國大學,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發展計劃等。1991至1996年,楊教授為兩個全球城市研究計劃的顧問委員會委員,這兩個研究計劃分別由福特基金會與聯合國發展計劃資助。從1992年至1996年,楊教授出任英聯邦地理學會會長。他又是國際地理協會“發展中國家城市工作小組"的創辦會員。楊教授因為工作關系,他的足跡遍及五大洲80多個國家,他的經歷、著述以及他積極參與多種國際學術組織的工作,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具有國際色彩的著名地理學家和城市學家。

楊教授能有這樣卓越的成就,主要在於他一貫的刻苦學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他年幼時就讀於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小學。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自1918年成立以來,除致力於伊斯蘭教的宗教事務外,極為重視教育,建設之初便開辦學校。原因是從香港開埠後,鄰近香港的廣州、肇慶等地的穆斯林逐漸移居香港。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多數穆斯林移民文化水平偏低,又不懂外語,就業門路狹窄,致多數人只能從事低微的職業以維持生計,因而長期處於社會的低層。博愛社的前輩認識到要提高華人穆斯林的社會地位,關鍵在於提高年青一代的文化素質,故很重視興辦基礎教育,還以伊斯蘭教經訓,鼓勵後輩要勤奮好學。前輩、家庭的教誨,在楊教授的腦海中打下很深的烙印,指導著他日後的學習,也激勵他逐步形成“自強不息”的生活信條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使他在香港大學和到海外深造時,都能以優異的成績取得香港政府、加拿大政府英聯邦計劃和芝加哥大學的獎學金。

楊教授在中學時代就對地理學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加以治學嚴謹,在閱讀、考察、研究、寫作時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探索,不懈追求。他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時,是以新加坡的廉租屋和市場地理作為博士論文的基本內容。為此,他專程從美國到新加坡,在市內歷史最悠久也是最破舊的地區及新建的屋都反複調查,從而完成了當時在新加坡學界中第一部針對公屋問題的專著,在當地學術界引起廣泛的注意。後來,他又深入調查當地相當活躍的“流動夜市",親自到過全市數十個流動夜市場,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為這一項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這些例子可見楊教授對治學一貫所採取的態度。他對已取得的成就並不滿足,他對〈地理知識〉記者姜素清談到其治學時說:“學問越鑽得深,越覺得個人所知寡陋。所以我到今日,仍喜歡多問,不怕被人知我之不足。"這些都很好地說明了楊教授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謙虛謹慎,不聇下問,重視實踐,注意在實踐中反複驗証研究的結論,所以才能取得今天豐碩的成果。

他在培養個人素質上,主張全面發展,認為一個學者,不僅要德、智、体三育並重,還應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學習人際技巧和發展領袖才幹,這樣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所以,他在1995年逸夫書院開學典禮致詞時,便以本人為例去教誨學生,說明他所以能在當前既主管亞太研究所和逸夫書院,把教學、研究、行政融匯於一體,還在地理學界和香港社會擔任一定職務,這種能力的養成主要得益於在香港大學求學時的鍛鍊,使自己在完成繁重的功課之餘,還積極參與學生中的各項活動。因而培養了自己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所以他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有計劃地安排好時間,既學習好功課,又能踴躍參與各項課外活動。為此,在學院中,他策劃開展了多種豐富多采的活動,以培養學生廣博的學識和多方面的才幹及應變的能力。還特別設立邵逸夫爵士領袖金牌獎,以獎勵學生在肆業期間對大學或書院課外活動有傑出貢獻和有卓越領袖才華的畢業生。從這些也可以了解到他的教育思想。

楊教授熱愛香港,也熱愛祖國,他出身在虔誠的穆斯林家庭,牢固地樹立了愛國是伊瑪尼的思想,所以雖然身居海外,對祖國仍念念不忘。1974年,〈大英百科全書〉委托他撰寫廣東省一文,他為了向廣大讀者宣傳祖國以盡一點義務,盡管當時他所工作的新加坡大學收藏的中國書籍和資料非常匱乏,但他仍然設法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這一任務。他也為了更好地了解祖國的發展情況,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多次回國參觀。1978年,他就利用假期參加了香港中國回教協會舉辦的旅行團,到廣東省的廣州、肇慶、佛山等地觀光。後來,他寫了一篇題目為:〈我對毛澤東逝世後中國的印象〉在海外發表、該文由哈智鴻先生譯成中文刊登在香港中國回教協會三十周年特刊上。在冷戰期間,海外很多人都習慣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而楊教授在本文中客觀地介紹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文章中列舉了他所搜集到的有關當地職工的薪酬、物價、日常生活費用等,詳盡地介紹了珠三角城鄉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他用專家的眼光細緻觀察當時中國的農村政策和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是如何成功地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去養活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這一奇蹟。該文圖文並茂,所舉實例豐富。該文的發表,在一定程度上澄清當時部分海外人士對中國一些不夠實事求是的認識。

楊教授對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非常讚賞,他認為中國的潛質極為雄厚,只是在十年動亂中,這個巨人又再次沉睡,只要一旦喚醒,她對世界的發展將有難以估計的影響力。他認為1978年,由總設計師鄧小平開創的改革和開放政策,是已徹底地把沉睡十年的巨人再次喚醒了,而且他相信中國在克服了文革所帶來的內部各種困難和矛盾後,將理所當然地在亞太地區的許多方面,居於領導地位。所以他立志為祖國地理學的國際化作貢獻,除集中力量研究中國的城市,完成和中科院地理所合作的〈中國沿海城市〉一書,並策劃安排全書改寫及譯成英文,以便在世界各地發行。他還義不容辭地先後應聘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及福建師範大學的客座教授,山東濟南師範大學顧問。他高瞻遠曯,把目光放在培養年輕一代的工作上,相信這樣才能夠為祖國做出最好的貢獻。為此他殷切地期望大陸的年青一代地理學者努力提高自己,要掌握好外語,鍛鍊扎實的教學根底,培養實地考察的興趣,提高寫作能力,那麼,中國的地理科學研究,一定有美好的前景。從1993年至1996年,他又被委任為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團副主席。雖然他兼職很多,但仍不辭勞苦地為祖國的發展盡力。

楊教授工作繁忙,但他仍熱心為香港華人穆斯林團体效力,他是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和香港中國回教協會的顧問。他的夫人楊劉志玉女士,也很熱心穆斯林的教育事業,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1978和1994年舉行畢業典禮,楊夫人都親自參加並頒獎,以鼓勵華人穆斯林的後一代奮發向上。楊教授不僅教學育才、誨人不倦,還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積極參與香港的公共事務,他是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現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新機場及有關工程諮詢委員會、亞太經濟合作議會香港委員會與大律師紀律委員會委員。通過這些公職,他在香港的社區發展問題上提出政策性的意見。在今年4月11日,他又被香港政府委任為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要職,由於他對亞州城市和土地發展方面有豐富的知識,他個人又很重視香港在回歸祖國後與珠江三角州土地可以互相配合利用的關係,所以對他出任香港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一職,香港有關專業人士都是表示歡迎的,相信將有助於香港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解決樓價高企的問題。由於楊教授在多方面的貢獻,1995年被委任為香港太平紳士,1996年獲英帝國官佐勛銜(OBE),這在香港華人穆斯林中是僅有的。楊汝萬教授在學術界、教育界和擔任的各項社會公職中所取得的傑出成績,也使香港中外穆斯林普遍引以為榮。

(注:因香港戶籍登記,沒有民族一項,戶籍及身份証都只簽署國籍,不具族籍。故移民香港的回族人士包括其後代,多以華人穆斯林、教胞、教親互稱,以區別於外籍穆斯林。)

(作者為廣州市回族聯誼會副會長)(責任編輯 丁明俊)

相關文章:本港傑出穆斯林楊汝萬教授獲院士銜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57 踩:16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5 (84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1 (853次打分)
【已經有1326人表態】
383票
感動
315票
路過
293票
高興
33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