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碼嚙談與嚙踝蕭O
女 校
2002.1.18  3:03:26 PM    (本文原載《穆斯林通訊》) ABRAHAM  閱讀6040次
 
      從1999年齋月前後直到2000年初的幾個月堙A先後有22名朝氣蓬勃、滿懷激情的女孩子由西北穆斯林的腹地——臨夏——而迤邐南下。她們像22粒種子一樣飄向千山萬壑的雲南,在或貧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開始了自身的成長。那時候,除了她們所去的地方外,很少有人關注過她們的動向對她們自身、她們周圍的人群以及我們的將來意味著什麽。
  一年多之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追尋她們的身影時,才覺得我們已往所標榜的以天下爲己任的追求最多不過是精神上的慰藉,像她們那樣在青春年少的時候,不顧城市生活的誘惑,隻身進入此前毫不熟悉的山寨,經受著氣候人文等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壓力,努力實踐自己所學和理想的人是我們遠爲不及的。她們是一面鏡子,不只可以照出我們的不足,更能反映中國穆斯林的需求與趨勢。
  這22名女青年是臨夏中阿女校第十五屆畢業生。實際上她們還沒有正式畢業,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算作完成學業,才能領到畢業證。
  校長馬秀蘭從辦公桌的抽屜堮野X了一遝子紅塑膠皮的畢業證書給大家看。她說:“我們一直堅持學生必須學完學業,董事長也是這樣要求的。可是沒辦法,雲南要人要得太急不去不行。那邊很多學習班都成立起來了,沒有老師怎麽辦,怎麽學?學員們盼老師,辦班的人更是急得不得了,一天幾個電話地催。我們不能不顧人家的學習熱情,只能儘量往外派。也可以說她們是被一搶而空。”因爲很多人沒來得及參加畢業典禮即奔赴了工作崗位,所以第十五屆畢業生的畢業證大部分都是瞅機會送出去的,有一些人至今還沒有拿到手。
  因爲中阿女校在此前一直都保持低調行事的狀態,所以其畢業生去向一般不爲外人了解。人們在談論國內阿校前景時,總免不了要爲畢業後的工作而唏噓。雖說有些學生的覺悟很高,認爲職業並不重要,關鍵要看你是不是爲主道而奮鬥。但現實終歸要讓人考慮吃飯的問題,而且很多人必然要因此爲五鬥米折腰,不得不放棄心中神聖的理想,整天奔忙在生意場中。一旦到了東南沿海,尤其是在廣州、深圳一帶看到他們勞作的身影,你會爲之而黯然。我甚聽說有很多人被拉入了傳銷的旋渦,最終落得個血本無歸。在現實的境遇下,阿校也在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定位當中,到現在也難有穩定、良好的態勢令當家人長出一口氣。
  在此背景下,人們常常籠統地說阿校的畢業生是個問題。人們並不大清楚女校的畢業生是不同的,她們總是被一搶而空。這種情況就像幾滴水滴在乾涸的土地上,離所需仍然很遠
  供需失衡的局面似乎由來已久,不知爲什麽男校的畢業生少有作爲。本報從創刊伊始便全力關注中國穆斯林的受教育和再教育問題,期間多次報道了婦女的學習狀況。作爲家庭的伊瑪目,婦女們的學習熱情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爲高漲的時期,這可以叫作中國穆斯林婦女的自覺時期,我們由此也可以評估若干時間內的教門走勢。這堣ˊ竻O的,單說這種熱情業已造就了巨大的需求,師資變得格外稀有,以至於到了非“搶”不可的地步。於是,我們也可以爲阿校男生去向茫然找到一條站得住腳的理由——婦女的學習熱情遠遠高於男人,女生當然是最合適的教育者。
  合適的教育者與合格的教育者是有分別的。把一個合適的人造就成一個合格的教育人的人要制定嚴格的制度,要建立良好的機制,要有科學的方式方法、有因材施教的意識、有因地制宜的態度,更要有舍我其誰的的氣慨……中國的阿校得具備多少素質,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搖籃”?
  相對於國內的男校,中阿女校比較單純地將自己定位爲“教師的搖籃”,而且是始終不渝地貫徹了這一點。從理論上講,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爲教師。就實際際情況看,前一二年級的學生流失率很高,達到30%。於是,女校採取的是四年兩段制,一班學生的成才可謂是披沙揀金。
   四年兩段制是針對學生狀況的變通之法。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接受普及教育,學校立足于把她們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穆斯林,使她們達到可以指導自己和家人的水平。到了三、四年級,學校著重將她們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宣教士,可以擔當起爲一方民衆傳道、解惑的水平。爲什麽不從一年級就開始就對她們進行嚴格的訓練,而要等到三年級呢?馬秀蘭解釋說“現在的學生複雜化了,層次也不一樣了,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有爲求學而來的,也有家長爲避風(社會風氣)而送來的,各種各樣的思想狀態,開始很難管理。新生甚至有一首地下傳唱的歌稱她們是“戴頭巾的囚犯(笑)。爲什麽?因爲學生進校後一個月只許出去一次,這對於剛剛從中學畢業的學生是很難適應。她們最大的問題還是信仰薄弱,宗教知識差。因此我們首先要求學生一星期內把拜立起來,然後加強思想教育。
  “慢慢地,她們對於伊斯蘭和人生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開始自覺地學習,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了。這個過程中,有些人要複學參加高考,有些人家媯鳩鋮鴗u作了,有些人因爲婚事或家事的干擾,有些人乾脆是厭學了……各種原因導致學生離開了學校,中斷了學業。這當然是很可惜的,但對她們來講,學到的就可以指導生活,好一些的就可以擔當家庭伊瑪目的責任了。
  “到了三年級,學生的思想基本穩定下來。我們開始下功夫把她們培養成能念能講的人才,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就是一個。”在中阿女校三樓的校長辦公室堙A這位聲名遠播的女校長柔婉的聲調中有時也顯露鏗鏹之音。窗外則不時地傳來學生們出操時的口號聲。學校的氣氛感受上就是比較舒坦。
  馬秀蘭說女校最注重的一是信仰,二是講。對於信仰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扎實的信仰是一個宣教者的基礎。至於講,女校似乎注重到有些偏重的地步。這堛瑭縐禱D指阿語的會話訓練,而是指講演,就是傳統上所講的勸化(是對一個阿訇的基本要求)。她們的阿語水平不怎麽樣。關於這一薄弱之處,馬秀蘭表示要在下一階段狠抓。她說沙特某醫療中心在女校找四個翻譯,女校最終沒有派。學校的態度是寧缺勿濫,不可因此壞了名聲。這從反面也說明了中阿女校的傳統有其脆弱之處,或者說她們本身的師資力量是失衡的。
  中阿學校的講是由來有的。他們一貫的立場是用“漢語解釋阿語”(馬秀蘭語),據說白哈阿訇(馬守信——中阿學校的創始人)的主要教學成就正在於此,而傳統的經堂教育則是用“阿語解釋阿語”。馬秀蘭分析說:“一個滿拉花十年的功夫所涉獵的知識,一個中阿學校的學生用三、四年時間就可以超越他。你是中國人,你的水平建立在你的中文基礎上。滿拉們用十年時間僅僅打好基礎,穿衣之後才摸索著用學到的知識勸化人,而我們從一開始就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我們在招生時儘量招高中生,高中生的漢語能力好,理解能力強,再加上定期的演講制度,他們成才的時間大大地縮短了。”
  中阿女校的定期演講是十年前總結的經驗。那時候會念經的人多,而會念又會講的人不多,恰恰這是教門最需要的。形勢所迫,她們制定了一套演講制度。每個班每周必須有兩到三個課時自由命題的演講、辯論和小品表演。然後評出三個勝出者參加全校的周末演講。一、二年級持稿,三、四年級必須脫稿。學校還規定,老師必須參加周末的演講,一來使氣氛更好,二來師生之間互相有個交流。如果有那個老師不參加,第一次扣她五元,第二次不僅扣五元,而且還要罰五元。制度很硬。
  在這樣的訓練下,女校的畢業生自然具備一些獨特的優勢。每節課前,她們大都先講上十分鐘才開始授課。不要小看這十分鐘,它能吸引聽衆的注意力,使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又能樹立教師本人的形象,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展。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演講像商標一樣凸顯中阿女校的品牌。令人感到治理一個學校也需要具備企業家的戰略眼光,需要樹立品牌意識,需要不斷地爲品牌增添新的色彩,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中阿女校在演講方面可能長於別人,於是她們便有意識地培植、發揮,久而久之使之形成了女校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她們的演講並不只是停留在課堂十分鐘。在當地,她們盡可能地每周搞一次演講會。中阿女校的老師外訪時更是隨處演講。這是有意識的,按馬秀蘭的說法,演講多了溝通就多,溝通多了就瞭解得多,瞭解多了就有更多的人來中阿女校學習。所以說演講從某種程度上講具有廣告效應。
  爲什麽一個27人的畢業班有22個女孩子來到了雲南?這是我們最初的問題。隨著考察的深入,我們得以稍微領略中女校內在的東西。總而言之,什麽樣的機制造就什麽樣的人才,什麽樣的立意導致什麽樣的結果。馬秀蘭說“謀事在人,成事在主”。這22個女孩子的南下全憑安拉的意欲,她們之所以成行的原委(色拜布)很值得我們記錄在案。
  那是九九年的八月,正是女校的暑假時間。馬秀蘭帶領幾位老師往西安、昭通等地送受聘的學生赴任。在昆明時,師生一行住在一處簡陋的民族旅社堙C時值炎夏,她們的裝束——頭巾、長袍——自然引人注目。恰在此處,有魏山大圍埂的張哈吉因長期生意往來而包住此間。張哈吉一眼便看出這是幾位穆斯林婦女,她們不僅穿著得體,而且拜功不綴,於是便攀談起來。當知其來歷後,張哈吉盛情邀請幾位老師往家鄉一遊,同時能給鄉里姐妹的學習能有一個指導。
  但因當時行程已定,口喚未到。自此後,魏山方面便積極聯繫,希望有老師前去教學。幾經商量,最後由女校的袁淑敏老師從西安調了趙義玲一同南下。袁趙二人一到魏山,自然首先要展示女校的長項——演講。局面逐漸打開,被聘往魏山的老師漸漸增多。消息也隨之傳向四面八方,各地紛紛來函來電諮詢相關事宜。與此同時,衆多感人的情節也相繼展開,茲不多述。 

發表、查看關於該新聞的評論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