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碼嚙談與嚙踝蕭O
三營有個藏書老人
2002.6.15  10:16:45 AM    寧夏c 馬正虎  閱讀18824次
 《穆斯林通訊》
    
  自打三營歸來,我就按捺不住要寫馬興民老人的強烈衝動。

  
  那天,我到三營開發區看望他。

  
  在回族聚居的寧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最爲聚集的西海固的固原縣三營鎮,老人一個人孤獨地守著四周被漢族居民包圍著的十幾間房子。

  
  同甘共苦進入有“穆斯林圖書館”字樣牌子的屋子,充盈我眼簾的是滿滿六大架子藏書和用塑膠包著的滿地報刊雜誌。

  
  見我來後,住在套間的老人放下正在僅容得下他枯瘦的身子的窄窄的小床上整理的一溜打開或夾著紙條合住的書籍,一邊忙乎著搬來一張小凳用袖子擦拭塵土讓我坐,一邊張羅著在拳頭大小的電爐子上給我燉茶,指著床頭上堆放的十幾個幹酥饃讓我吃。


  這就是老人的全部生活。守著本身價值近十萬的財富,頓頓湊和著啃幹饃。可他淘書卻從來不吝花錢,動輒幾十元上百元的大部頭就搬上了他的書架。這些精神食糧,就是這樣囤積起來的。

  老人捧出他的《七十五歲自述》讓我看。

  
  輾轉一生,落葉歸根的他從新疆返回故里三營時,別無它物,只拉回一集裝箱——八噸回族伊斯蘭文化典籍和圖書資料。


  老人是一位回族伊斯蘭文化的摯愛者,他窮其一生,執著于伊斯蘭文化典籍報刊雜誌的搜購收藏,畢生不輟,愈老彌堅。儘管由於歷史原因,曾經三次散失了他珍藏的心血,但還是保留下現存的這批他視爲生命的伊斯蘭文化典籍,被全國各地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者利用。


  老人愛書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在新疆,爲了購買書籍,他不畏嚴寒,拉著板車冒風頂雪打工掙錢,爲了查看《清實錄》,整整在烏魯木齊圖書館抄錄了一個多月,厚厚的幾大本泛黃的舊賬本上的文字凝結著老人的汗水和心血。


  老人購買的足迹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北京、瀋陽、蘭州、西安、銀川、烏魯木齊、昆明、廣州都出現過他購書的身影。凡是有關回族、伊斯蘭教文化的書籍一出版,老人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購置,或現買或郵購,甚至在全國各地交了許多代爲購書的朋友,一生都與他們保持著友誼。


  老人與全國知名的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專家學者保持著聯繫,他曾經與白壽彜、納忠、納訓、林松、楊懷忠、餘振貴、李興華等會面或通信,請教問題,郵購書籍,反映情況,呼籲加強民族古籍搜集整理,掌握瞭解國內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資訊,並就有關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商榷。

  
  老人走訪了很多地方,採訪了很多人,做了大量的原始記錄,積累了研究回族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他爲黃鋒堡鄉毛家臺子大墳園“四大八員紅頂子”墓碑,到民間走村串戶尋找、拓印、抄錄。老人還以自己的執著筆耕不輟,利用自己的珍藏撰寫研究論文,在《甘肅民族研究》、《回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但這只是冰山一角,老人對回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摯愛,對珍藏的書籍,佔有的資料,對回族伊斯蘭文化豐富的寶藏僅挖掘了一點點皮毛。對它的大規模開發利用還有待於有志回族伊斯蘭文化研究的大方之家。


  老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辦起的伊斯蘭圖書館不知是因爲地點偏僻,還是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讀者寥寥,清冷孤寂。我由衷地爲老人和圖書的遭遇感到透心的悲涼,對牆媔}花牆外香的現狀,對當地回族對漢文伊斯蘭典籍的不重視,或因爲文化水平低下而吃不透其精神實質甘願以瞎漢自居感到悲哀。

發表、查看關於該新聞的評論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