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國際動態>>嚙磐嚙褕潘蕭嚙踝蕭
突尼斯復興伊斯蘭新高潮
2004.4.13  5:06:37 PM      閱讀7176次
 (News﹐ FT﹐伊光編譯)
      
  突尼斯是歐洲人在北非的一顆明珠﹐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歐洲的達官貴族都以在突尼斯美麗的海濱或濃郁山林中的別墅感到特別光宗耀祖﹐那裡至今保留了建于古3000年前古代供歐洲人享樂的斗獸場和沐浴院﹐宮苑和別墅是極平常的古蹟。突尼斯的地理位置在地中海中部﹐與意大利的西西里群島僅有一條狹窄的海峽隔水相望﹐自然環境比意大利秀麗得多。 高地勢的國土﹐氣候四季涼爽﹐半邊是高山與非洲大沙漠隔開﹐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面臨藍色的地中海﹐空氣永遠清新﹐景色宜人。 歐洲殖民地開發時代﹐突尼斯是歐洲幾大殖民帝國爭奪的肥肉﹐英國、意大利和法國為這塊北非明珠犧牲了許多遠征男兒的性命﹐最後於1883年﹐爭奪突尼斯的殖民戰爭宣告結束﹐成為法國在競爭中獲得的獎杯。


  法國政府對這塊殖民地向歐洲人開放﹐是法國海外殖民地的驕傲﹐讓大家分享歐洲人夢寐以求的風水寶地﹐因此﹐突尼斯是北非最歐洲化的國家﹐也是西方文化腐蝕最嚴重的伊斯蘭國家。 可能在整個伊斯蘭世界﹐突尼斯海濱的女子比基尼(三點式)泳裝出現得最早﹐而且至今可能仍舊是屈指可數的唯一娛樂區和游覽景點。 1956年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但法國政府只許可一個政黨為法國代管突尼斯政府﹐而且從那以後﹐突尼斯經歷了許多次世俗化改革﹐以歐洲西方化取代傳統的伊斯蘭文化。十多年前﹐在本•阿里總統時期﹐還進行過一次禁止穆斯林女子在公共場所戴蓋頭的運動﹐必須學習西方化﹐進行西方化改造。


  但是十年後的今天﹐穆斯林女子登上法庭﹐要求自由﹐“戴蓋頭﹐表現我內心伊斯蘭信仰的自由。” 清真寺過去在反伊斯蘭時期﹐曾經人煙稀少﹐門可羅雀﹐成為古代建築藝術的展覽品﹔但今日﹐所有的清真寺在主麻聚禮日﹐擠滿了突尼斯男孩子﹐他們背離了疏遠伊斯蘭的父母﹐下一代回歸了伊斯蘭信仰。 年輕的穆斯林們﹐在街道清真寺內、住宅的客廳和大學的校園中聚會集體學習《古蘭經》和誦讀《古蘭經》﹐無視警察的干涉和便衣密探的監視﹐走街串戶宣傳伊斯蘭。


  被稱為“現代突尼斯之父”的老總統﹐哈比伯•博古拉曾經積極開展過婦女解放運動﹐仿照西方恩賜突尼斯女子一切自由權利﹐西方國家稱讚他“創造了最先進和最文明的阿拉伯國家”。 1987年上臺的本•阿里總統看風施舵﹐他是突尼斯的親美派世俗主義分子﹐他堅決取締女子伊斯蘭信仰特徵的蓋頭﹐向美國表示效忠。 如今﹐突尼斯全國涌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來自民間的自發積極性﹐來勢凶猛﹐無法阻擋。 去年﹐突尼斯親西方的官方“民主婦女協會”要求政府維護婦女解放的成就﹐繼續強迫女子摘去蓋頭﹐禁止她們戴蓋頭上學和工作﹐但遭到人權組織的反擊。


  政治分析家評論說﹐當今伊斯蘭復興的趨勢﹐不是宗教潮流﹐而是政治潮流﹐突尼斯穆斯林表示願意站在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穆斯林弟兄一邊﹐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十字軍運動﹐捍衛伊斯蘭和穆斯林世界。 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曾經是法國殖民地﹐所經歷的政治改革也同突尼斯相似﹐但是﹐法國和歐洲對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監控比突尼斯更為嚴厲。


  女律師艾克拉密女士說﹐突尼斯的法律是仿照法國體制﹐基本表現了法國的自由民主思想。 因此﹐如果突尼斯女子堅持﹐戴蓋頭就是她個人的選擇﹐她的信仰自由﹐在法律上是無法批駮的個人自由。 歷代突尼斯政府的臨時法令﹐嚴格說﹐都是違背基本憲法的精神﹐但以法國和美國支持為後台﹐有西方國家控制的軍隊為後盾﹐限制伊斯蘭信仰自由的法令都是強制性的措施﹐根本就不合法。現今的伊斯蘭復興運動﹐起因是突尼斯穆斯林認同自己是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和政治附庸。 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欺凌﹐和美國親自出馬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侵略和佔領﹐激怒了整個穆斯林世界年輕一代。全世界的穆斯林尋求《古蘭經》和聖訓為互相精神聯繫的橋樑和力量。 凡是以色列軍警對巴勒斯坦人民的一次暴行﹐凡是美國佔領軍在伊拉克的一次殘暴行動﹐都牽動突尼斯﹐乃至整個穆斯林世界的神經﹐年輕人上街示威遊行﹐抗議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穆斯林的迫害。


  現代的媒體和通訊技術發達﹐突尼斯年輕人在電視和互聯網上每天都看到穆斯林在遭受西方迫害﹐美國的世界“反恐”就是消滅伊斯蘭的運動。 西方社會的文化腐敗和西方政府對穆斯林世界的壓迫﹐加深了突尼斯青年穆斯林對西方和美國的反感和仇恨。 突尼斯的監獄中正關押著六百多名“伊斯蘭極端分子”﹐他們都是因為呼籲要求復興伊斯蘭而被逮捕判刑。 現在社會上掀起伊斯蘭復興高潮﹐親西方的政治家們擔心將來的局勢很可能失控﹐他們希望這些新青年只是對國際局勢的反應﹐忽熱忽冷﹐而不是真正信仰伊斯蘭。 如果伊斯蘭信仰真正深入人心﹐對政治權利提出要求﹐形勢可能很危險﹐因為法國和美國政府必將干預﹐這些人可能像薩達姆一樣被趕下臺。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