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大事回顧>>嚙踝蕭嚙踝蕭
九一一事件五週年祭反思
2006.9.4  10:01:21 AM    筆鋒  閱讀23202次
 亞洲週刊 10/9/2006
      
(編者按:九一一事件快將五周年,最近一期亞洲週刊,有一篇署名筆鋒的評論,對該事件發生後世局的變革,有頗為發人深思的剖釋,望向績讀者推介。)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是「九一一」和「反恐」五週年。這是人類歷史走到錯誤分叉的五年,許多跡象顯示,新的反省已逐漸開始進入了歷史的日程表。

自蘇聯瓦解後,美國的國際角色何去何從問題即擺上桌面,「多邊和平主義」和「孤獨強權主義」爭論不休。而就在這樣的時刻,爆發了「九一一」恐怖襲擊,遂給了美國鷹派以「反恐」為名實施全球軍事擴張的機會。而國際秩序和人類文明也隨之而進入了大倒退的階段。這些大倒退可分下列幾個層次:

其一,是意識形態的大倒退。美國以基督教基本教義為信條,對異文明進行系統化的敵對和歧視,藉以建構出一種所謂的「必然性」做為它軍事擴張的認知基礎。

其二,是國際秩序的大倒退。美國入侵阿富汗、炮製假證據入侵伊拉克,而對拒絕附和的歐陸大國,則又以「老歐洲」、「新歐洲」之名加以詆譭分化。整個國際秩序日益混亂和敵對化。

其三,則是國際人道與人權的大倒退。這包括了它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過度殺戮,伊拉克平民每月平均死亡三千人,阿富汗則為五百五十人。在伊拉克的虐囚案、在關塔那摩基地的非法拘留等,都是人道的大倒退。以反恐為名在國內廣泛的監聽竊聽和非法羈押等,則是人權方面的大倒退。

然而,以各類大倒退為代價的所謂「反恐」,真的達到了它所欲的目標嗎?答案是不僅未達到目標,反而是走到了目標的反面。

美英本身都為此付出極大代價。美國在伊拉克派駐佔領軍三十萬,今年底前還要增加四個戰鬥旅計二萬五千人,但迄今為止,美國已花費數千億美元,美軍死亡人數則逾二千六百人。在阿富汗,美軍二萬六千人,北約派遣兵員八千人,但迄今為止已死四百人,其中的半數皆死於最近的十八個月內。這顯示出美國「反恐戰」的結果是「越反越恐」。美國支持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哈馬斯以及黎巴嫩真主黨之結果,反而是使得真主黨氣勢更旺。這意謂著在軍事上,美英不但未勝,反而是陷入了越來越大的泥淖。

而在反恐的效果方面,由於美國及其少數盟邦要把戰爭打到別人家裡,結果當然是別人也把戰爭延伸到英美或其他國家的本土,過去五年來,以美英及其盟國人民為目標的自殺和炸彈攻擊事件不絕如縷。單單以「九一一」五週年前夕的這段期間,美英德荷等地即紛傳火車及飛機的攻擊陰謀案件,其杯弓蛇影之狀由此可見。由此已可看出,國家恐怖主義只會誘發更多的個人恐怖主義,反恐從一開始,就已註定它必然失敗。

而在國際評價上,則是美英已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反感與指責。根據美國「普優研究中心」近年多次全球民調,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視美國為世界的威脅,就在最近的維也納會議上,也對美國的違反人道與人權極力指責。目前美國公民到一些國家都必須假稱是加拿大人或澳洲人,這代表什麼意義,不是已很明白了嗎?

到最後,所有上述效果皆必然反映到美國與英國的內部政治上。以美國為例,布殊聲望已由反恐高峰時的將近九成跌到四成。由於美國的「反反恐」日益高漲,目前共和黨內已一片要求自伊拉克撤軍之聲,再過兩個月便是美國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必將遭到極大的麻煩。此外,最近美國女法官泰勒也裁定以反恐為名的監聽竊聽是違法行為,這些趨勢都顯示出「九一一」後,美國以「反恐」為由窮兵贖武,已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

而在英國,則是人民對過度逢迎美國的布萊爾首相日益不滿,六成一的人認為他已成了美國的傳聲筒。最近的民調顯示,布萊爾的工黨支持度只剩下三成一,為十九年來的最低;而保守黨支持度則達四成,為十四年來最高。看來工黨將難逃失去政權的噩運。

因此,「九一一」和「反恐」五週年的此刻,隨著「反反恐」聲浪的升高,其實也到了美英這種大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角色的時刻。根據最近的發展,我們看到了美國極端鷹派仍固執其窮兵黷武的政策,並準備伺機反撲。美國正加速發展新核武,並揚言將把巡航導彈拆除彈頭對付中東的激進反美組織;另外則是駐伊拉克的美國佔領軍不減反增,這都顯示出其孤注一擲要用槍砲飛彈打出一個它足以支配的「新中東」或全世界的企圖。但就在這樣的意圖被增強時,我們也看到了美英內部及國際社會的不同聲浪已目益增高。這是好戰與和平兩種態度的兢爭。世界在過去五年裡已走到了一個錯誤的分叉,全球都為此付出了代價,現在的確到了反省這種錯誤、放棄宰制的帝國心態、重新去建構和平未來的時候了。


[相關專題]
恐懼文化
「九一一」是誰的事件
恐怖的人性
玩火必自焚
911 陰謀大披露
強者的謙卑才能贏得和平
總統,請你說實話
土耳其人95%反戰
馬哈蒂爾談恐怖之因
過去的一年冤魂知多少﹖
阿盟警告西方反恐入魔
從哪裡引起的“聖戰”﹖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