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古蘭經與科學

 

¥作者Dr. MAURICEBUCAIL(毛里斯•布凱爾博士)

 譯者:馬振宇、馬顯光

第二篇 新約聖經   福音書



參、四福音書

    其來源及歷史

  馬可福音

在四福音書中,這是篇幅最短的,也是最早的一本。儘管如此,它卻不是由聖徒撰寫的福音書。頂多也只能算是由聖徒弟子所寫的而已。

據卡爾曼先生O. Culmann的記述,他不 認為馬可 mark 是耶穌的聖徒。雖然如此,作者卡爾曼說,這本福音書確是根據一位聖徒的教導而寫成的,如果聖徒馬太和路克早知道此事的話,那就可能不會採用它為福音書了。那些對馬可福音書有懷疑的人,都認為這樣。這樣的主張還不算是決定性的。卡爾曼所支持的,是較保守的主張。他說,他時常引用新約中的經文。這些經文是有「馬可」別號的「約翰」的說話。這些被引用的經文並未提到福音書作者的名字,而馬可福音書中的經文裡也沒有說出任何作者的名字。

關於此點的資訊太少,無從發揮。以至經註家們轉移焦點。例如,以馬可是在耶穌受難事件中,福音書作者中的唯一聖徒作為藉口,而加以過份地詳細描述,「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馬可福音第十四章第五十二即至第五十二)。他們作成結論說,這個青年一定是馬可,「這位忠實的聖徒,他儘力地追隨師長。」(基督教會新約聖經譯本)其他的經註家們看到了此則「個人的記述」,就把它視為「權威的印記,無記名的簽署。」此事竟成為「馬可乃是耶穌受難的目擊證人」的佐證。(據卡爾曼先生的記述)

卡爾曼先生認為,這本福音書的作者係猶太後裔的假定,「在經文中許多翻譯的成語中獲得證實。」然而,在經文中所出現的拉丁文用語,可能是暗示作者身在羅馬撰寫福音書,「他向自己說話的意味,比向那些不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更為明顯,而且在運用希伯萊文用語時更加特別小心。」

在傳說上確是一般都認為馬克是彼得在羅馬的夥伴。在彼得的第一封信的最後一段中有這樣一句話(總是假定他就是作者)彼得在信中寫道:「在巴比倫的社團,同樣膺選的社團,給你道賀,我兒馬可也給你道賀。」「巴比倫,可能就表示是在羅馬,」我們讀基督教新約聖經譯本的序文時就可看到了。經註家們於是從此幻想,他們自己已經獲得了授權來下結論:假定馬可曾經在羅馬和彼得在一塊,馬可就是聖徒……令人驚奇的是,是否也是用這樣的推理方法,因而使得大約在西元一五O年時海爾瑞波利斯主教巴比亞斯 Papias, Bishop of Hierapolis,將比奉福音書的寫作歸功於馬可,因為馬可是彼侍的譯員,且可能是聖保羅的同夥。

從這個觀點看來,馬可福音書的寫作,可能在彼得去世之後,也就是在西元六十五年至七十年之間,這是基督教會新約聖經譯本經註家的看法,卡爾曼先生則認為大約在西元七十年左右。

毫無疑問的,經文本身也出現了重大的缺點。撰寫經文時完全忽視了應按照年代順序記述的原則。所以馬可在第一章開始的時候(第一章第十六節至第廿節),就開始敘述耶穌和四位漁夫的故事,耶穌叫漁夫們跟隨他,只簡單地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甚至他們都還未認識耶穌。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樣,這位聖徒的表現,完全缺乏合理的情況。

羅傑特神父 Father Roguet說過:馬可是位「笨拙的作家」,「是福音書作者中的最弱者」,他幾乎不會寫敘述的故事。為了證實他的觀察不虛,這位經註家並列舉出一段經文,是有關十二位聖徒如何被選拔的情形。

下面就是按照字句的譯文:

「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馬可福音第三章第十三節至第十六節)

關於先知約拿 Jonah神蹟的事,前文已經敘述,他和馬太及路加是抵觸的。在耶穌佈道的任務中,有關耶穌所給人們的神蹟這個題目上,馬可福音(第八章第十一節至第十三節)所描寫故事是很難於令人置信的: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什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這番話表示證實耶穌不願意做出超自然現象的行為,這一點,可能是沒有疑問的。因此,基督教新約聖經譯本的經註家們感到驚奇,路加說耶穌不會給予一個神蹟(先知約拿神蹟;參閱馬太福音),認為馬可的話是自相矛盾的,馬可應該說「沒有神蹟可給這世代看」,經註家們的記述:「耶穌本人自己所給的奇蹟就是一個神蹟」 (路加福音第七章第廿二節及第十一章第廿節)。

整體來說,馬可福音被公認為是標準真經。話雖然這樣說,可是,馬可福音的最後一段(第十六章第十九章至廿節),現代的經註家們卻認為那是後來被增加到原經文裡的文字:基督教新約聖經譯本中,對於此節有詳細說明。

在福音書最古老的兩個完整的版本中,並沒有這最後一段經文,一是「梵帝崗古本福音 Codex Vaticanus, Gospels 」另一本是「西奈山古本福音 Codex Sinaiticus, Gospels」 ,是西元第四世紀的版本。卡爾曼先生記述此事說,「最近的希臘的經文,不是因為馬可福音,而是因為其他的福音,於是在這一點上
加了一個結論,而增多了些經文。」實際上,這段在結尾上增加的經文有許多版本。有長篇幅的,也有短篇幅的增加經文(兩種版本都記載在一九五二年聖徒改訂標準本中 The Bibl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52) 。有時候,那長篇幅的增加經文,還有些附加的材料。

甘寧吉賽神父 Father Kannengiesser 對於結尾這段經文,作出這樣的評介:「當其作品被那個社團公認接納(或編列入聖經大眾化版)時,而該社團保證其有效,那最後一段經必定是已經被刪除掉了。馬太,路加和約翰都沒有看到這段失去的經文。無論如何,這個空窗是無法接受的。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當馬太,路加和約翰的作品都同樣地在市面上流傳的時候,馬可福音的一段有價值的結尾才被寫出來。其成份卻是來源自其他的福音書。這可以從馬可福音第十六章第九節至第廿節的內容來破解這個謎題。讀者可以由此獲得更加具體的觀念,直到西元第二世紀初期,福音書敘述文字的風格,是被隨意操弄的。」

在一位偉大的神學家的思想中,宗教經典的經文裡,竟然存有人為操弄的成份,這裡提供的招認是多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