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文化教育專訊

倫 敦 伊 斯 蘭 經 學 院  

英國倫敦的穆斯林以自己的力量創辦了一所經學院,因為經濟和師資的局限,每年只招收八名學員,但經學院有一個明確的宗旨﹕培養適合於西方社會的伊斯蘭宣教人員。這所簡陋的經學院,自開辦以來已經培養了九十名畢業生,全部從事清真寺教務和管理工作。 從社會反饋的調查中證實,每一個畢業後盾經學院校友都能堅守個人的信仰功修,獨當一面地工作,替聖傳道任勞任怨,艱苦奮鬥。 院長巴達維博士在接受伊斯蘭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說,在倫敦經學院當初設立時,董事會一致決定,這所學校不要辦得太大,應當高質量,少而精,以虔誠的信仰和真誠的服務為校訓。 這所經學院是一個試驗,為日益壯大的歐洲穆斯林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宣教人員開 闢新路子,樹立榜樣,總結經驗。 巴達維博士說,根據社會調查,移民到歐洲各國的穆斯林,絕大多數都堅守信仰,只有少數人,可能15%左右,被西方文化同化。但是,這些人也並沒有完全脫離穆斯林社會,仍舊有希望把他們引回正道。 我們的培養目標,既是為廣大有信仰的穆斯林服務,也要千方百計把脫離伊斯蘭的穆斯林以及對伊斯蘭有興起的教外人引入穆斯林的大家庭。 我們培養的都是有才華,但又願意苦干的宣教人員。此外,在歐洲共產主義完全瓦解之後,許多西方人把仇恨的矛頭指向伊斯蘭,所以有一部分西方人極力醜化伊斯蘭,把穆斯林描繪成愚昧落後的人群,都是一些殺人不眨眼的恐怖分子。因此,歐洲的伊斯蘭宣教工作就必須針對這些不友好的人,揭穿他們的謠言,向民眾說明真相,以自己的行動和語言表現出伊斯蘭是人類最優秀的文明。

 

鹿 特 丹 伊 斯 蘭 大 學  

鹿特丹伊斯蘭大學建於1997年,是荷蘭伊斯蘭的一座燈塔,擔負起宣傳伊斯蘭、關心荷蘭穆斯林的雙重使命。伊斯蘭大學的法學院院長納迪姆•巴賈卡伯利博士說,這所大學的教學和研究,主要面嚮居住在荷蘭的穆斯林大眾,引導他們保持穆斯林的優秀品行,並且融入社會做守法的好公民。伊斯蘭已被荷蘭社會所接受,成為荷蘭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辦好這所大學,以便從高層次上與文化和學術界廣泛接觸與合作。 學校課程的核心內容是伊斯蘭教義,但也開設歐洲社會科學知識,以及社會所需要的實際技能和專業培訓課。學習阿拉伯語是學習伊斯蘭的必修課,否則無法學習伊斯蘭的經典。沒有學過阿拉伯語的新生,先到阿拉伯語強化班學習,達到對阿拉伯文基本理解和對《古蘭經》成誦程度之後才能納入正式教學規劃。這所大學是荷蘭穆斯林自創、自辦、自養的高等教育機構,費用的來源全部在國內解決,一部份是穆斯林群眾的捐助,另一部分是政府的資助,不靠任何外援。

 

  維 也 納 的 穆 民 之 家  

居住在奧地利的40多萬穆斯林都知道,在首都維也納有一座新建的伊斯蘭文化中心,那裡是奧地利的穆斯林之家。全國各地的穆斯林來到這裡受到兄弟般的接待,非穆斯林進入這個中心,也照樣受到熱烈歡迎,只要他們有意想了解伊斯蘭,這個要求立即能得到滿足。所以,每天伊斯蘭文化中心門庭若市,來往的人群絡驛不絕,除了一日五時的正點拜功,青少年和婦女按時到這裡來參加各種類型的伊斯蘭學習班,經常舉行學者講座,伊斯蘭知識專題研討會,穆斯林大學生到此聚會,非穆斯林群眾其中有基督教信徒或教士到此參觀和訪問。各種人都受到接待,日常教務和宣教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伊斯蘭文化中心主任哈卡尼博士說,在奧地利各類學校中就讀的穆斯林學生有4萬5千人。"如果我們不關心他們,他們就會落入西方文化的大染缸,以後教育就很困難了。 我們有責任關心下一代精神世界的發展。"這個中心每個月都豐富多采的活動內容,吸引穆斯林家長和青少年參加,有許多活動是定期的,如每星期兩次,每個週末聚會,或節假期的活動,讓孩子們經常到這裡來受伊斯蘭文化的熏陶,學習伊斯蘭知識,加強穆斯林社會的感情。 

 

  蘇 丹 伊 斯 蘭 大 學 的 今 昔  

坐落在烏姆杜爾曼市的伊斯蘭大學前身是建於1912年的蘇丹科技學院,1965年改為伊斯蘭學院。 最初只有兩個專業﹕阿拉伯語和伊斯蘭學。經過35年的慘淡經營,到了1990年,這所學校發生了巨大變化,是一所名符其實的伊斯蘭綜合性大學,包容了12所文理學院以及多學科、多門類的研究所。 目前在校的學生,除了數千名蘇丹本國的學生外,有700多名來自歐亞非三大洲40餘國家的留學生,而且蘇丹政府撥發的獎學金,承擔大部分留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費用。 

 

  韃 靼 斯 坦 重 建 古 老 的 伊 斯 蘭 大 學  

韃靼斯坦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共和國,位於莫斯科之南的伏爾加河流域,首都喀山,面積6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400萬,65%是穆斯林。這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土地,物產富足,農業發達,景色優美,地下礦藏豐富,尤其盛產石油和天然氣。500年來,這片肥沃的伊斯蘭國土一直是沙皇嘴邊的一塊肥肉,任情吸取營養和掠奪財富,因此對這裡的人民給予特別寬容的政策,允許伊斯蘭信仰自由。 韃靼民族的真正苦難發生在蘇聯統治時期,從30年代斯大林實行消滅伊斯蘭的野蠻政策開始,七十多年來,這裡的人民沒有見到過一天好日子。 早在沙皇時期,韃靼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和教育十分發達,古老而著名的喀山伊斯蘭大學數百年來培養了千萬名高素養的伊斯蘭學者,從這裡走向歐洲和亞洲,傳播伊斯蘭。 40年代被斯大林政權指責為"與德國法西斯界線不清",以此為借口,這所伊斯蘭大學遭到歷史的劫難,被徹底毀滅了六十多年。 今年一月初,著名的喀山伊斯蘭大學又重見天日,全面重建,恢復當年高質量培養伊斯蘭人才的教育基地。 

 

  印 尼 培 訓 大 批 伊 斯 蘭 文 化 教 師  

設在蘇門答臘省班答謝市的伊斯蘭學院,這些年來把五千多名畢業生送到城鄉各地任教,宣傳伊斯蘭。校長格魯曼•易卜拉欣說,從這裡畢業的學生都有資格報考高等院校,繼續深造,但是學校要求這裡的畢業生同學,先從事實際工作,到中小學去教學,接觸社會,把自己學會的伊斯蘭知識傳播出去,使自己得到實踐的鍛煉,能力提高一個階段之後,再考慮昇學或做別的工作。 

 

  塞 內 加 爾 的 伊 斯 蘭 文 化 教 育  

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人口八百萬,90%的人信奉伊斯蘭。 現在國內最大的民間文化團體是伊斯蘭教育與文化法拉赫運動,他們的宗旨是發展教育和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在這個組織直接管理和資助下的伊斯蘭學校有17000名學生和400名教職工。 這些學校一律採用麥地那大學編寫的教材和教學大綱。這個組織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向它屬下的學校、清真寺、文化中心輸送師資、伊瑪目和管理人員。 接受培 訓的學員,必須明確將來工作的使命,深入到民間宣教,勸善戒惡,改善社會的道德風尚。 

 

  埃 及 政 府 資 助 艾 大 的 獎 學 金  

埃及對外援助部穆罕默德•紮克祖克部長對國際伊斯蘭通訊社記者說,埃及政府明年將向750名到艾資哈爾大學就讀的外國留學生發放獎學金,其中500名是非洲留學生,其餘的250個名額分配到世界各地。政府的贊助只是艾資哈爾獎學金來源渠道之一,該校還有許多其他渠道,為留學生爭取獎學金,為全世界培養伊斯蘭人才。 

  最後更新日期:20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