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才:信仰的意境-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講壇 > 講壇

馬書才:信仰的意境

他們信道,他們的心境因記憶安拉而寧靜。真的,一切心靈都因記憶安拉而寧靜。(《古蘭經》13∶28)

要理解這段經文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如果你根本就不認識你的養主,你怎麼能從思念、記憶他中得到莫大的安慰和心靈的寧靜呢?如果你對他的認識模糊不清,或者意境混亂,縱使你強迫自己的心理陷入對他的記憶、念想,得到的也只是徒然的緊張和慌亂。信仰真的需要一個過程——從意念到意向性(見注一)發展和轉變的過程。我們剛剛信仰安拉的時候,也許他只是一個我們理性認識到的一個必然存在,沒有他,哪來的宇宙萬物等或然性的存在?但他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無法想像,一想到他,我們的思維或許就陷入混亂或者一片空白了。

說實在的,很早以前,我就認識到這節經文很美,但是從來難以進入它所描述的狀態,甚至真實地想像它都存在困難。只是近些年來,開始對“安拉”有了更廣泛的認知之後,才真正能夠理解這節經文的內涵,但並不是說我已經能夠完全深度地進入經文所描述的狀態。這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克服心靈的浮躁和幻想,單獨與真主相處,任他的強大、慈愛、廣袤、睿智將你的脆弱的自我意識吸納掉……

試思,當你在六神無主、惶恐不安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睿智、深沉、飽經風霜、強有力的長者出現在你的面前,陪伴你,為你指點迷津,你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會立刻得到一種安慰和鼓舞,對現實和未來有一種清晰和超越的認識。當然,安拉要遠遠超越任何強悍、有智慧的人類,即使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加起來也不能與安拉相提並論。那麼,在你煩悶、憂愁、恐懼不安的時刻,難道你不想有安拉伴隨著你嗎?你不想以安拉為你的靠山嗎?

每當我想起古代的一些聖哲,想起他們偉大而堅定的人格,就為自己的浮躁、淺薄而感到羞愧。然而聖哲們所表現出的人格就是安拉偉大屬性的彰顯,是安拉的光輝屬性的折射,那麼你為何不去直接面向安拉的諸般屬性,並不斷靠近之,而從中吸收力量和能量呢?當然,安拉的屬性,你越靠近越覺得遼闊無垠,高深莫測。

什麼是安拉的屬性呢?愛是安拉的屬性,真理是安拉的屬性,美是安拉的屬性,崇高是安拉的屬性,神聖是安拉的屬性,永恆是安拉的屬性……因此,也可以說,安拉是愛,是善,是美,是真理,是存在,是永恆,是支柱,是一,但是“愛”不是安拉,“真理”不是安拉,“美”不是安拉……一切屬性都是安拉的德性,是安拉的尊名,是對安拉的描述,但不是安拉本體。我們仔細閱讀《古蘭經》,會發現其中有許多這樣的短句式:安拉確是至仁、至慈的;安拉確是至高、至大的;安拉確實是全知、全能的;安拉確實是至赦、至愛的;安拉確實是萬能、至睿的;安拉確實是見證萬物的,監護萬物的;安拉確實是清算神速、刑罰嚴厲的……有些章節幾乎每隔幾段經文或一條律例和典故之後都有這樣的句式出現。這種行文並非簡單的重複和迴旋,而是時刻提醒我們,所有的一切客觀現象、歷史鑒戒、警告許約、命令禁戒都是在揭示安拉的屬性,都是以昭示安拉的屬性為基本宗旨。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這部《古蘭經》展開來,包羅萬象,濃縮起來就是安拉的種種大德和屬性。我們閱讀《古蘭經》是從安拉的種種跡象進去,帶著安拉的種種屬性走出。讀經讀到最後,萬象俱滅,唯有安拉的本體和尊嚴的屬性存在,那是信仰的至境。

凡在其上的一切均要毀滅,唯有你獨具尊嚴和大德的主的本體永恆存在。(《古蘭經》55∶26、27)

安拉的每一個屬性都是一個遼闊無垠的境界,我們在那境界中體驗到大的寧靜和精神的陶醉與歡愉。安拉有多少個屬性就有多少個可供靈魂棲居的境界,而事實上我們只要進入其中的一個境界,也足夠今生受用,也足以抵擋一切塵世的災難和無常了。

當我們心靈的境界與安拉的屬性的境界相合時,是謂“天人合一”(我個人的理解)。伊斯蘭把記憶、紀念安拉的屬性作為修心、修身的一項功課,在記憶中我們趨向“合一”的境界,在記憶安拉的尊名和屬性中我們不斷把信仰沉澱為信德。

何謂信德?信德是信仰者長期認信和行善而沉澱、凝固於其人格中的美德。這種美德像肥沃的土壤一樣,滋長各種善念、慈悲和愛,也儲存自覺止惡的意向性。儒家有言:“富潤屋,德潤身”。的確有深厚的信德便有深厚的涵養和寧靜、感恩之心,也有大智慧,大福分。要多多行善,廣施仁愛,則信德會不斷增加。尤其要秘密行善,因為你秘密行善,則安拉秘密地相助你,秘密地解你困厄。

安拉的每一個偉大的屬性便是一座豐富的礦藏,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無窮的能量和道德營養。因此,人要學會開放自己,不要總是把自己依附於有限性的被造物上,也不要完全拿自己的性命去拼、去搏、去鬥,你見過靠賣血過活的人嗎?他的本錢很快就能輸光。要學會從自我之外的廣大世界汲取能量,要學會信託安拉,從他那裡獲得援助和力量。天地萬物都是歸屬于安拉的,如果安拉要幫你,決定幫你,則天地萬物都會幫你,甚至你的敵人都不得不幫你;如果安拉要懲罰你,誰能夠拯救和保護你呢?

《古蘭經》為我們展現了廣闊的信仰意境,它將宗教信仰融入到萬事萬物當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把宗教的概念推向了它的極限。因此,甚至我們很難用通常的“宗教”一詞來定義伊斯蘭。我們可以試看一下它的信仰意境所涉及的範圍:

他確已經過幾個階段創造了你們,難道你們沒有看到真主怎樣創造七層天,並以月亮為光明,以太陽為明燈嗎?真主使你們從大地生長出來,然後使你們再返於大地,然後又把你們從大地取出來。真主為你們而平展大地,以便你們在大地上走著寬闊的道路。(《古蘭經》71∶14—20)

故你們在晚夕和早晨,應當讚頌真主超絕萬物。天地間的讚頌,以及傍晚的和中午的讚頌都只歸於他。他使生物從死物中生出,使死物從生物中生出,使已死的大地復活,你們也要如此被復活。他的一種跡象是:他用泥土創造你們,然後,你們立刻成為人類,散佈各方;他的一種跡象是:他從你們的同類中為你們創造配偶,以便你們依戀她們,並且使你們互相愛悅,互相憐恤。對於能思維的民眾,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他的一種跡象是:天地的創造,以及你們的語言和膚色的差異,對於有學問的人,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他的一種跡象是:你們在黑夜和白晝睡眠並且尋求他的恩惠;對於會聽話的民眾,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他的一種跡象是:他使你們以恐怖和企圖的心情看電光,他從雲中降下雨水,借雨水使已死的大地復活,對於能瞭解的民眾,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他的一種跡象是:天地依他的意志而堅定,當他對長眠地下的你們叫喚一聲的時候,你們立刻就出來了。(《古蘭經》30∶17—25)

這類經文,在《古蘭經》中佔有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安拉的無所不在,經常誦讀之,自會從宇宙森羅萬象中體驗出一種整體的廣闊的存在意境。我們讀這類經文時,不要僅僅只是從中感悟到安拉的實有和他的偉大,更要通過不斷的誦讀和參悟——也就是格物致知,來突破內心的物質主義障礙,接近一種偉大的統一、和諧、智慧、且充滿靈性的精神意境。這種格物的鍛煉需要貫徹我們的一生,直到我們睜開眼睛,看到日月的運行,看到滿天的繁星就如同看到真理的曙光初次顯現在先知穆罕默德(主賜福安)的真夢中那樣。

此外,《古蘭經》還通過人間的各種事務,乃至於生活中大小事件,來描述安拉隨時隨地都與信仰者同在的意境,比如:我們獨處時, 安拉與我們同在:

你們確已孤孤單單地來見我,猶如我初次創造你們的時候一樣。(《古蘭經》6∶94)

你說:“我只以一件事勸導你們,你們應當為安拉而雙雙地或者孤單地站起來——然後思維。”(《古蘭經》34∶46)

我們無論與幾個人相處,安拉都陪伴著我們,監察著我們:

難道你不知道真主是全知天地萬物的嗎?凡有三個人密談,他就是第四個參與者;凡有五個人密談,他就是第六個參與者;比那更少或更多的人密談,無論他們在那裡,他總是與他們同在的;然後在復活日,他要把他們的行為告訴他們。真主確是全知萬物的。(《古蘭經》58∶7)

我必據真知而告訴他們,我沒有離開過他們。(《古蘭經》7∶7)

我們誦經、禮拜、工作時,安拉都在看著我們,並與我們同在:

你起立的時候, 他看見你,且看見你率眾禮拜的種種動作。(《古蘭經》26∶218、219)

無論你處理什麼事務,無論你誦讀《古蘭經》哪一章經文,無論你們做什麼工作,當你們著手的時候,我總是見證你們的。天地間原子重的事物,都不能逃避真主的鑒察,無論比原子小還是比原子大的,都記載在一本明白的前定書中。(《古蘭經》10∶61)

遇到危機和災難時,安拉與我們同在:

如果你們不相助他,那末,真主確已相助他了。當時,不信道的人們把他驅逐出境,只有一個人與他同行,當時,他倆在山洞裡,他對他的同伴說:“不要憂愁,真主確是和我們在一起的。”真主就把寧靜降給他,而且以你們所看不見的軍隊扶助他,並且使不信道者的言詞變成最卑賤的;而真主的言詞確是最高尚的。(《古蘭經》9∶40)

這段經文是描述先知穆罕默德(主賜福安)與好友艾布白克爾在遷移麥迪那時,為躲避敵人的追擊,藏身於一個很淺的掃勒山洞中,而此時敵人就在洞口徘徊,相距咫尺,千鈞一髮。先知卻泰然自若地安慰艾布白克爾:“不要害怕,安拉是除我倆之外的第三者。”

當弱者傾訴和辯訴時,安拉全知她的苦衷和她所受的委屈:

真主確已聽到了為丈夫而向你辯訴,並向真主訴苦者的陳述了,真主聽著你們倆的辯論,真主確是全聰的,確是全明的。(《古蘭經》58∶1)

通過這些經文在信仰者心中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薰陶,穆斯林無論身處何地,何種處境下,都能夠感知到安拉的愛與關照。無論何時,安拉都是在場者,不過他在我們的意識中,有時以第三人稱出現,有時以第二人稱出現。也許有人會問:如果這樣的話,既然安拉每時每刻都伴同著我們,人的自我意識的自由和自在不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和限制嗎?非也,小孩學走路時,他每一步都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腳踩空,摔倒在地,但等到他熟練了,內心的意向性就形成了,他坦然地行走或者奔跑在大地上,而不用通過意識去思維和考慮,大地是否是堅實可靠的。修行者對安拉的認識,最終會超越自己內心的種種猜測以及人格化的認識,達到自然而然、渾然自在的意境。

---------------

注1:意向性,哲學和心理學中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在這裡,我簡單地把它認為是人的心理對熟知的事物條件反射般的自然反應,而無需理性的參與和心理有意識地去操控。比如,我們不用思考和論證,每天能自然地感覺到我們所走的地面是平穩的,所看到的事物、親人、朋友是真實的而非虛幻的。信仰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自然而然有一種被安拉“關照”和“看護”著的真實感覺,如同嬰兒在媽媽身邊自然而然有一種安全感一樣。

【文章來源《深圳穆斯林》】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