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化透析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伊斯蘭的仁愛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webmaster
熱度7780票  瀏覽1738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9年12月11日 15:21

伊斯蘭的仁愛觀

                                    ——兼及與儒家倫理的比較[1]

丁士仁[2]

(蘭州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  蘭州 730000)

        內容提要: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留給世人最慘痛的記憶莫過於「9·11」事件及其後續的影響,從慘痛中醒悟過來的人們開始尋找各種管道,為人類多元文化謀求新的出路,探索一條和平共處的路子。結果,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構通方式——「對話」上。如果「對話」的形式能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一道橋樑,打開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的話,伊斯蘭和儒家文明之間通過對話鋪設的和平之路將是最通暢、最具魅力的道路。儘管二者有諸多的不同,但在倫理方面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語言。以「仁」為例,它是伊儒兩家共同推崇的道德原則,能成為二者交流和溝通的重要管道和平臺。伊儒兩大文明是歷經千年而不衰的人類精神資源,兩大文明之間展開的各種形式的交流和對話將會加深彼此的瞭解,拉近相互的距離。這對穩定國家,和諧社會,促進各民族團結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字:伊斯蘭、儒家、倫理道德、仁愛

 

Benevolence of Islam

-----a dialogue with Confucianism

By Ding shiren

(La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Lanzhou  )

 

Benevolence is a common value for Islam and Confucianism which could be a ground for both to communicate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I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collaborates with Islamic civilization in current century as claimed by someone then morality might be the joining point between two civiliz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value has significant role for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進入21世紀以來,留給世人最慘痛的記憶莫過於「9·11」事件及其後續的影響。人類以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迎接了新時代的到來,刻骨銘心的教訓扭轉了21世紀人們的思維方法和人際關係的模式,也引起了人們對以往行為的反思。20世紀的最後幾年,「文明衝突」的論調備受世人關注,引起無數人的附和,然而,「衝突」的結果卻就是人類空前的劫難。於是,從慘痛中醒悟過來的人們開始懷疑「文明衝突論」搭建的文明關係的框架,更多的人尋找別的管道為人類多元文化開闢新的出路。結果,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構通方式——「對話」上,認為那是行之有效的交流途徑,即使在21世紀也不失它的魅力。

如果「對話」的形式能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一道橋樑,打開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的話,伊斯蘭和儒家文明之間的對話將是最通暢、最能引起共鳴的交流。這一事實不僅得到了伊斯蘭學者和儒家學者的認可,就連曾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享廷頓也有言在先,說儒家文明在21世紀能與伊斯蘭文明聯手,組成統一的陣營共同對付西方文化的挑戰。當然,經過「9·11」的洗禮,「衝突」和「挑戰」不再是文化戰線的主旋律,越來越多的人從和平的角度把握未來各民族關係發展的方向。因此,未來伊儒關係的發展則更多的是從「和諧社會」的角度去進一步深化,而不是「對付」誰的問題。兩大文明「聯手」的可能是不言而喻的,這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130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得到印證。在這漫長的歷史中,與伊斯蘭相處得最為融洽的要算儒家文化了[3]。伊儒兩大文明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地溝通,是由兩者之間的許多共性決定的,其中倫理學說是二者交流的重要管道和對話的主要平臺。

本文試圖從伊儒兩家共同推崇的「仁愛」為切入點,對二者的倫理道德進行比較,廓清其中的異同,為加深相互之間的認識鋪路搭橋。

 

一、「仁」的概念

「仁」的概念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要紐帶。「仁」在儒家倫理思想中是一個含義極其豐富的概念。廣義的「仁」是一個全德之辭[4],幾乎概括了儒家道德的全部內容,它既是一種政治理想,又是一套倫理體系。狹義的「仁」是五常之一的「仁」,指「人與人之間以相親相愛的道德感情為主要內涵的道德規範」[5],本文就狹義的「仁」展開與伊斯蘭文明的比較。

「仁」,在孔子看來,是作為人的基本標準,是修己的最高境界。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哉」 (《論語·述而》),「修身已道,修道已仁」(《中庸》)。孔子用「愛人」[6]兩字概括了「仁」的基本含義,並把愛的範圍由「親親」的血緣親情擴展至「泛愛眾」,最後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高尚境界。換言之,儒家的 「仁愛」是一種泛愛眾生,具有廣博意義的「愛」,是「博施於民而濟眾」[7]的愛。漢儒董仲舒指出:「仁者,所以愛人類也」[8]。儒家愛的對象總體而言沒有超出「人」的範圍,因此「愛人」最終成了「仁」的靈魂和內核,體現了儒家人本主義的精神。

 對真善美的追求不是某一個民族特有的情趣,它可能是世人共有的價值趨向。「仁愛」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人共同推崇的美德,伊斯蘭毫無例外地將其列為穆斯林道德修養的一個主要方向。《古蘭經》和「聖訓」中充滿了對「仁慈」和「愛」的論述。《古蘭經》說:「只因為從真主發出的慈恩,你當溫和地對待他們;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殘酷的,那麼,他們必定離你而分散;故你當恕饒他們,當為他們向主求饒」(3:159);「他說:‘我的主啊!這些人確是不通道的民眾’。(真主說):你應當原諒他們,你應當說:‘祝你們平安!’」(43:88-89)。先知穆罕默德說:「不仁慈者得不到仁愛」[9];「你們沒有正信,直到你們仁慈」[10]。因此,「仁愛」的精神貫穿了伊斯蘭倫理的全部,並且將其作為「正信」的必要前提。然而,伊斯蘭的「仁愛觀」不像儒家的那樣停留在「人」的層面,而有更高的追求,一種超越於人和物的愛,即愛造物主­­——真主。伊斯蘭把對真主的愛作為「愛」的最高境界,《古蘭經》說:「有些人,在真主之外崇拜偶像,他們像敬愛真主一樣敬愛那些偶像;通道的人們,對真主的愛,尤為懇摯」(2:165)。穆斯林追求的不僅僅是人對真主的至愛,更渴望的是真主對人的喜悅。《古蘭經》在讚美那些獲得人生巨大成功的人時說:「真主喜悅他們,他們也喜悅(愛)真主。這確是偉大的成功」(5:119)。伊斯蘭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在這種人主互愛的關係中達到完美與和諧。因此,伊斯蘭宣導的「愛主」是雙向的。人在愛與被愛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完善自己的人格。基於此,伊斯蘭「仁愛觀」的核心是「愛主愛人」或者「敬主愛人」,體現了與儒家不同的一種以「認主獨一」為原則的宗教情懷。

二、「仁愛」的基礎和源淵

儒家將「仁愛」的根本歸於對「賦予」生命的父母的感恩和報答,把血緣親情作為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和基礎,視之為實現天下歸仁的理論依據,賦予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按儒家的觀點,一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一個人的成長是父母撫育的,沒有父母的養育就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和其後的一切。因此,父母的恩情是至大的,父母的功德是至上的。儒家就從這個角度產生了對父母的愛和敬。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11],把對父母的親和愛看作是「仁」的實質和內核,「仁之實,事親是也」[12]。 在儒家看來,父母對子女而言,絕不是養育與依賴的關係,而是一種根源與生長的關係,因此,提出了「孝」的概念,也就是順從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人際關係中,通過父母的紐帶出現了其他的社會關係網,在血緣上最親的當屬一個人的弟兄姐妹,因此,儒家又提出「悌」的概念,將對父母的餘愛傾注到與父母有直接關係的人身上。其次,儒家將「親親」進一步延伸,由愛自己的父母出發推及愛他人的父母,由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出發推及愛他人的兄弟姐妹,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普遍之愛。觀儒家「仁愛」精神的淵源,它均發端於「孝悌」,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13]。因此,愛父母,尊血緣親情是儒家倫理的基礎和「仁愛」的淵源。

 生命是一個人的根本,生命的本源必然會成為一個人最珍惜的東西,因此,儒家就把生命之源的父母看作「仁愛」的歸宿,具有濃郁的人本主義精神。而在伊斯蘭看來,生命的本源不是父母,而是創造父母的真主[14]。伊斯蘭將一切歸於真主的造化,認為天地的創造,日月的輪回,生命的延續,萬物的成長都是真主使之而然。人雖然直接來自父母,但那不過是真主借父精母血創造生命的過程,實際賦予生命、養育生命、創造肉體的是真主。血緣親情雖然是人們的自然感情,伊斯蘭非常重視,但它與真主的造化之恩比起來就渺小得多了。伊斯蘭認為,真主通過不斷地創造來表現他對眾生的關愛,他創造的過程就是施恩的過程,他的創造持續不斷,他的恩惠延綿不絕。「他(真主)從雲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許多果實,做你們(人類)的給養」(《古蘭經》,2:22)。「他創造了許多園圃,其中有蔓生的和直立的果木,與果實個別的海棗和百穀,與形同味異的橄欖和石榴」(《古蘭經》,6:141);「他創造諸天,而不用你們所看見的支柱,他在大地上安置山嶽,以免大地動搖而使你們不安,;他在大地上散佈各種動物」(《古蘭經》,31:10);「真主為你們制服大地上所有的事物」(《古蘭經》,22:65),可見,對穆斯林來說,真主的造化之恩和他的養育之恩是沒有窮盡的。因此,穆斯林在感激父母的添犢之情的同時,更感激真主的造化之情和養育之恩,由此產生了對真主的由衷的和無限的愛。《古蘭經》說:「通道的人們,對於敬愛真主,尤為懇摯」(2:165)。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不能成為正信士,直到真主和我成為你們的至愛」[15]。

 伊斯蘭認為人類及萬物都是真主的被造物,而人是萬物中最具理性的生命體,真主賦予了他「代治者」的職責,即替真主維護世界,治理世界。既然人類及萬物與真主有這種親密的關係,愛真主必然要推及到愛他的所有被造物,即普愛眾生,愛世間的萬物,也就是把冥冥中真主之愛傾注到現象世界之中的人和萬物身上。因此,愛真主在伊斯蘭看來是喚發一切仁愛之心的緣由,是伊斯蘭仁愛觀的基礎和源頭。

 

三、仁愛的基本內容

 儒家的「仁」,具有寬泛意義的「愛人」之義,作為一種倫理規範和道德要求,「愛人」首先從愛自己身邊最親的人開始,也就是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這是愛人的起碼要求。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儒家提出了「孝悌」的觀念。儒家的愛沒有停留在這一層關係上,而是突破了血緣關係的束縛,推及到「泛愛眾」,以孟子的話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6],以這種人道主義精神對待所有的人,以致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17]的廣泛的愛。其次,儒家的「仁」雖然以「愛人」為其核心,但它最後也上升到了「愛物」的天地之愛的境界。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8]即人不但要愛人,還要把這種愛上升到愛世間的萬物的地步。因此,儒家的「仁愛」包括了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世上所有的人,最後,愛萬物。基於此,儒家的愛體現在兩個層面:愛人和愛物,當然,「人」是儒家愛的最主要對象。

由於伊儒兩家「仁愛」的出發點不同,導致了其內涵的差異。以「人本主義」 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畢竟跟以「拜主獨一」為行為準則的伊斯蘭信仰是有所區別的,伊斯蘭將「愛主」作為「仁愛」的本源,也將其看作「愛」的最高原則。在「愛人」的層面,伊斯蘭的「仁愛」大體與儒家雷同,只是在「人」中有所側重,而差異表現在超人類的和超自然的「愛」的層面。儒家學說最大特點是凸顯人的主體精神,彰顯人際關係的主體性,而伊斯蘭卻將「拜主獨一」作為其最高原則,把人與真主的關係放在第一位。因此,伊斯蘭的「仁愛」可以劃歸到三個層面:愛真主、愛人、愛自然。這就構成了與儒家精神不同的情趣和價值趨向。「仁愛」的形式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愛主的層面:「愛主」的層面是伊斯蘭獨有的內容。這一層面包括兩個內容:愛主、愛聖,它具體表現在「敬主法聖」上。

 (1)、愛主

儒家雖然不否認神明的存在,但卻對其「敬而遠之」,因而不強調與神明的親近和愛,更不把這種關係作為維繫各種關係的紐帶。伊斯蘭基於對「真主獨一」的信仰和對唯一主宰的崇拜,將全部的愛和絕對愛當作崇拜的一種形式完全奉獻給了真主,把對主的愛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古蘭經》說:「通道的人們,對於敬愛真主,尤為懇摯」(2:165)。在穆斯林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蘇菲拉必爾·阿德維(801年卒)把伊斯蘭教義中「愛主」的理論發揮到了極致,她把「愛主」看作人生的最終目標和宗教功修的最高境界。她說:「主啊主,假若我因為怕你的火獄而崇拜你的話,你就用火獄的火燒我吧!假若我為了期望你天堂而崇拜你的話,你就別讓我進入天堂,我只是因為愛你而拜你。我的主啊!你不要讓我失去你永恆的美」[19]。有人問拉必爾·阿德維是否痛恨惡魔,她說道:「我對真主的愛已經使我不准讓自己有對惡魔的恨」。[20] 相傳她有一次作夢,夢見先知穆罕默德,問她是否也愛他,她回答道:「哦,真主的使者,難道有哪個人不愛你嗎?可是,我對全能的真主的愛已經使我的心充溢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於在它裡面沒有任何餘地留給對其他任何人的愛或恨」[21]。拉必爾·阿德維的「愛」的精神基本上表達了穆斯林「愛主」的情結,對真主的愛是伊斯蘭追求的至高無上的目標。

「愛主」,首先表現為對他的敬。真主是萬物的創造者和萬恩的施予者,人類通過參悟他的大能和大恩由衷地產生對他的愛慕之情,達到對冥冥之中的他的崇敬。這種愛慕體現在只崇拜獨一的他,不以物配他;體現在嚴格遵守他的一切戒規:凡是他命令的,勤於執行,凡是他禁止的,嚴加防犯。「愛主」,表現在記主,即時時心存真主,在為人處世的每一個舉動中記住真主的教誨,在生命的每一刻默默誦念真主的美名,時刻與真主保持聯繫,讓生命為真主而運動,正如《古蘭經》所說:「我的禮拜,我的功修,我的生和我的死,全為真主——全世界的主」(6:162)。「愛主」,還體現在情願他的定然。穆斯林相信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真主使之而然,都是他的意欲,人雖然自由地創造各種緣由,但最後的決定權在於真主。因此,人的矢壽禍福等命運的大事都是真主的安排,人要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一安排,達到福貴不驕,貧窮不躁的心態,在作自我奮鬥的同時情願真主的定然,在大福大貴或大難大禍面前泰然自若。

另外,「愛主」還體現在愛真主的被造物,把對真主的愛轉移到他所創造的每樣東西上,包括各種無生物。也就是說,愛一樣東西,為真主而愛,恨一樣東西,為真主而恨,對事物的態度不以自己的感情而轉移,而以真主的好惡為標準。穆聖說:「你們不要愛一個人,除非因真主而愛,也不要憎恨他,除非為真主而恨」[22]。

 

(2)愛聖

 伊斯蘭要求在愛真主的基礎上,愛所有真主派來引領世人的先知,特別是聖人穆罕默德。愛主與愛聖是緊密相連的,愛聖人穆罕默德不是出自「親親」,也不是從「愛人」的角度去愛,而是由於他與真主特殊的關係,因此,將它納入「愛主」的範疇。《古蘭經》說:「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人的父親,但他是真主的使者,萬聖的封印」;又說說:「(穆罕默德呀)你說:‘如果你們喜愛真主,就當順從我,真主就喜愛你們,就赦宥你們的罪過」(3:31),可見愛聖與愛主是分不開的。伊斯蘭認為,穆罕默德是真主最愛的使者之一,是真主從人間選拔出來引領世人的,他以真理召人於主道,讓人走上今後兩世幸福的道路,指引正道的這一功德,是他給世人帶來的無以倫比的恩惠。因此,世人無限感激他的同時,也應該敬愛他。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沒有正信,直到我對他來說比他的父母,子女和一切人都要親」[23]。實際在敬愛先知中包含著對真主的愛。

愛先知穆罕默德,主要表現在跟從他的聖行[24],這就是對他最誠摯的愛。有人問先知:「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信士?」他回答說:「如果你喜歡了真主」,那人又問:「我何時才能喜歡真主?」 他說:「當你喜歡了他的使者!」 他又問:「我何時才能喜歡他的使者?」 他說:「當你跟從他的道路,仿效了他的聖行時……」[25]。 《古蘭經》說:「如果你們喜愛真主,就當順從我(穆罕默德)」(3:31)。遵守先知的聖行就是對他的擁護和愛戴。其此,愛先知體現對他的時刻讚美,對他的讚美意味著對真主差聖的恩情的感激,也是對聖行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聖行的嚮往。《古蘭經》說:「的確,真主和眾天使在讚美先知,你們也讚美他吧!」(33:56)。 先知穆罕默德說:「誰讚美我一次,真主要讚美他十次」[26]。讚美先知,就是對伊斯蘭價值觀的讚美和賞識,也是對伊斯蘭本身的愛,它不是個人崇拜或者是人物崇拜。

 

 2、愛人的層面:

在這一層面,伊斯蘭倫理表現出了與儒家倫理的雷同,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

(1)、愛父母

「孝」是儒家體現人倫關係的道德規範,是儒家倫理的基始和源頭,「孝,德之始也」。所謂孝,指子女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和敬愛,與伊斯蘭提倡的「孝敬父母」具有相同的精神和內涵。對普通穆斯林來說,最應當愛的是父母,特別是母親。伊斯蘭卻將生命的根源和養育歸之于真主而將母親的十月懷胎之勞和哺育之情視作人的最大恩情加以回報,《古蘭經》說:「我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辛辛苦苦地懷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我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 《古蘭經》31:14)。有人問先知穆罕默德:「(父母親中)我應最尊敬誰?」先知說:「你的母親,」那人又問:「然後是誰呢?」先知還是回答說:「你的母親」,那人接著追問:「而後是誰呢?」先知仍然說:「你的母親」,到第四次詢問時,先知才說:「然後是你的父親。」[27]先知穆罕默德一再地告戒人們不要虐待自己的母親,不要因為她是女人而怠慢了她,說道:「天堂就是母親的腳下」[28],誰懷著一顆愛心侍奉在母親的腳下,得到母親的歡喜,誰就打開了一條通往天堂的路。伊斯蘭對母親的態度體現了婦女在伊斯蘭教中的地位。當然,這不意味著父親在伊斯蘭教中沒有地位,他仍然是每個人所最尊敬的人之一,只是比起母親來他為子女付出的相對要少,受到的敬愛也少。

 儒家在「親親」的原則下宣導各種形式的「孝道」,又具體列出「父母在,不遠遊」[29],和「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不改父道」[30]的要求,而伊斯蘭則較為詳細地規定了孝敬父母的內容,首先像儒家一樣對父母的贍養和敬愛,並把孝敬父母同一個人的最終歸宿聯繫起來,穆聖說:「誰虐待自己的父母或其中的一位,誰將來要進火獄」[31]。孝敬父母要時時用語言和行動感謝他們的恩德,時時為他們的幸福和健康祈禱,用溫和善良的語言跟他們交流。《古蘭經》說:「你的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或兩個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麼,你不要對他倆說「呸!」 不要呵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說有禮貌的話,你應當必恭必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 《古蘭經》,17:23-24)。伊斯蘭把孝敬父母看作僅次於拜主的功修,賦予了它極高的地位,要求人們把孝敬父母當作人道中的首要義務,甚至為了贍養雙親可以不參加捍衛宗教的出征。有人問穆聖:「我要出征嗎?」 他說:「你有父母嗎?」他說:「有!」 穆聖說:「就為他倆奮鬥吧!」[32]。雙親去世以後不斷地為他們祈禱,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有債務,替他們還,未完成的某些宗教功修,替他們完成;親近父母身後的其他親人,愛他們生前的好友等。

 

(2)、愛兄弟姐妹

弟兄姊妹在伊斯蘭教中已超出了血緣的範圍,伊斯蘭用信仰把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人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家庭,彼此成了弟兄姊妹。《古蘭經》說:「凡信士皆弟兄」(49:10)。因此,穆斯林的弟兄姐妹不光是血緣同胞,還有以信仰為紐帶結成的兄弟姐妹關係。伊斯蘭是符合人性的宗教,對人們自然情感也特別尊重,每個人愛自己的父母和同胞弟兄姊妹是人之常情,伊斯蘭給予了充分的權利,讓人首先愛自己在血緣上最親近的人,而後由近及遠,推及全人類。先知穆罕默德說:「你當愛你的母親、父親,弟兄姐妹,然後最親近的人,然後再最親近的人」[33] 。

伊斯蘭廣義上的弟兄姐妹是以信仰為紐帶統成的親情,叫伊斯蘭的「弟兄情義」,如同儒家的「悌」一樣。儒家以「忠恕」之道闡發了「悌」的含義。「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忠恕」的概念確切表達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話:「穆斯林是為自己的弟兄喜歡自己所喜歡的」 [34],說明二者在「仁愛觀」上的一致。另外,「愛弟兄」還表現在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急他人所急,憂他人所憂。穆聖說:「穆斯林相互愛護,相互依戀像一個軀體一樣,一個枝體得病,全身都呻呤」[35] 。

(3)、愛家小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除了父母的恩重如山外,對一個人來說最親的莫過妻子兒女了。妻子兒女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鍾愛的人,妻子分擔著他的責任和義務的一半,是他生活的依靠;子女是他生命的延續和天倫之樂的源泉。鑒於這種親骨連肉的關係,伊斯蘭命令其信徒善待家人,愛護家人。《古蘭經》說:「他(真主)從你們的同類中為你們創造配偶,以便你們依賴她們,並且使你們相互愛悅,相互憐恤」( 《古蘭經》,30:21)。伊斯蘭甚至將男人對妻子所做的任何付出都看作是一項具有巨大回報的宗教功修,甚至男人出於對妻子的愛,將一口飯喂到妻子的口中也是一項佈施。至於人對子女的愛,是天性中固有的屬性,是無法抗拒的天生力量,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感情。伊斯蘭認為,疼愛子女不僅是道義上的一種情懷,而且在教義上是他們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中最優秀的人,是最能善待妻小的人」[36],將善待家人與信仰直接聯繫起來了,特別強調對他們的愛,說道:「不疼愛子女,不尊敬長輩的人不是我的教民」[37] 。愛家小體現在給妻子兒女提供舒適,營造寬鬆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丈夫應保護妻子的尊嚴,嚴守夫妻間的隱私,妻子應體貼丈夫,守護他的家產和榮譽,絕不因自己的過失讓丈夫和家人失去尊嚴。

 

(4)、愛窮難之人

《古蘭經》無數次提到了救助和善待窮難之人和孤兒寡女的問題。窮難之人包括家境貧寒、生計艱難、逢凶遇難、遭受不幸的人,也包括出門在外,雖然家境富裕即無濟於事的旅客,還有失去家庭依靠的孤兒寡女。《古蘭經》說道:「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 《古蘭經》,4:36);「先知說:「為孤寡人和窮難人奔波的人,猶如為主道出征的人,也像白天齋戒,晚上禮拜的人」[38] 。這些窮難之人,應得到社會普遍的愛,社會有責任承擔起贍養他們的義務。因此,伊斯蘭將他們看作是施與「仁愛」的對象。伊斯蘭是一個講求實際的宗教,要求用實際的東西給於他們真實的愛。「天課」是實實在在拿出的錢財,施與的對象就是他們。《古蘭經》說:「(你們)將所愛的財物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 《古蘭經》,2:177),用強行的「天課制」和任意的「佈施制」來解決窮難之人的問題。這一「人道主義」制度若能貫徹落實,社會問題將會得到根本的緩解。

 

(5)、愛人類

伊斯蘭認為全人類是真主的被造物,是真主的僕人,都是阿丹的子孫。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真主創造了信主者,也造了不信者,他們具有同等的尊嚴。因此,伊斯蘭號召人們相互敬愛,穆聖說:「全人類是真主的家屬,真主最喜愛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屬者」[39];「你們沒有正信,直到對人仁慈」,他們(聖門弟子)說:「真主的使者呀,我們都是仁愛者!」他說:「仁愛不是一個人對他的同伴表示偏愛,而是普遍的愛」[40]。對人類的愛是出於對真主的敬和愛,因為他們是真主的被造物。穆聖還說:「為尋求真主的喜悅而愛他人者,已尊重了崇高威嚴的真主」[41]。

基於這種關係,伊斯蘭的使命是針對全人類的,《古蘭經》的啟示也是給人類的:「我只派遣你為全人類的報喜者和警告者」(34:28)。伊斯蘭通過懲惡揚善來顯示真主對人類的愛,也要求穆斯林通過宣揚真主的旨意向同類顯示愛心。伊斯蘭的宗旨是讓崇高的道德成為凝聚全人類的紐帶,使世界變成幸福的家園,使世人變成善良的人。

 對人類的愛,表現在保護每個人的尊嚴,不管他具有什麼樣的信仰。每個人都是真主創造的一個生命,是神聖的,《古蘭經》說:「我給阿丹的後裔給予了尊嚴」(17:70),從人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血統上沒有貴賤之分,誰敬畏真主,誰是最優秀的,先知穆罕默德在「辭朝」演說中明確吩咐:「眾人啊!你們的養主是一個,你們的祖先是一個,你們全部屬於阿丹,阿丹來自泥土;阿拉伯人並不比非阿拉伯人高貴,白人也不比黑人高貴,唯憑內心的敬畏」。屬於人的尊嚴是應當受到保護的,據布哈裡記載,有一次,一群猶太人出殯,當死者被抬過先知穆罕默面前時,他主動地為死者起立,這時,有人對他說,死人是猶太人,先知說:「難道他不是一個生命嗎?」 誠然,在伊斯蘭看來,每個生命是寶貴的,神聖的,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

3、愛自然的層面

自然界包括動植物和生態,因為它們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應受到人類的關愛和保護。人類作為真主在大地的「代理人」,「愛自然」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義務。

  (1)、愛動物

每個動物都是一條生命,每一條生命都是真主的創造。穆聖說:「誰不慈愛地上的(生靈),天上的(主)就不慈愛他」[42]。有一則故事在穆斯林中間流傳得很廣,穆聖曾經說過,有一個放蕩的女人,其行為嚴重觸犯了真主的法規,要遭到真主的懲罰,但她有一天偶然看到一條快要渴死的狗繞一口井在轉,頓生了仁愛之心,脫下自己的鞋子從井裡打上水來解救了那條狗的生命。由於她的這一善舉真主饒恕了她的一切罪過。同樣,有位女人將自家的一隻貓栓起來,既不給食,又不讓它自己捕食,讓貓遭受饑餓。由於這一惡行,這女人將入火獄[43]。伊斯蘭認為,真主派譴使者穆罕默德,除了向人類傳達真主的使命以外,還以此給世界帶來實實在在恩惠。《古蘭經》說:「我派譴你,只為憐憫眾世界」( 《古蘭經》,21:107),也就是說,真主派遣穆聖來到人間,是為了給萬物顯示真主的「仁愛」,讓真主的陽光雨露照灑到包括動物界在內的物質世界。穆聖說:「那怕對一隻麻雀,你們也要顯示仁慈」[44]。

  (2)、愛生態

按伊斯蘭的觀點,人類的職責不在於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那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並且違背真主的造化。自然規律是真主制定的,是永恆不變的,人只有服從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去造福於自身,而不是通過改變規律和破壞自然法則來達到人類個人的目的,如此,將會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的。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即順從真主,它要求順從真主制定的一切人文法規和自然法規。因此,順從自然法規、與自然保持和諧是伊斯蘭的一大原則。真主創造萬物為人所用,人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真主的恩惠,不至於破壞這些資源,因為各種資源是有限的,《古蘭經》說:「我以定量創造了萬物」(54:49)。伊斯蘭嚴禁浪費資源,教法規定,即使一個人在河邊洗小淨,也不可用過量的水。同時,伊斯蘭提倡保護生態,優化生存環境。穆聖說:「哪一位穆斯林栽了一棵樹,讓人和牲畜享用了它,那就是他的佈施」[45],植樹不只是一項社會公德,而且在伊斯蘭看來還是一項近主的功修。

 

四、結束語:

「仁愛觀」是伊斯蘭和儒家文明的核心概念之一,正確理解這一概念對把握兩大文明的實質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並盡力推動一設想的實現。伊斯蘭和儒家在倫理在層面具有許多對話的空間,在諸多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而且可以相互借鑒,這就為兩大文明的共同發展提供了保證,也就為二者的和諧存在奠定了基礎。當今世界,物質利益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熱衷追逐的對象,人類的價值觀遭到了空前的挑戰和摧殘,無數人喪失了崇高價值觀的引導,從而在人生中迷失了方向。那麼,以伊斯蘭和儒家共同推崇的「仁愛觀」為主題深入探討倫理問題和價值趨向,無疑對許多迷失方向的人來說會起到很好的指導意義。無論儒家基於「親親」的仁愛觀還是伊斯蘭基於「敬主」的仁愛觀,在人的層面上都把博愛眾生作為 「仁」的基本條件。推廣這種廣泛意義的道德原則,不僅能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能為世界的和平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唐凱麟.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 [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 孔子.論語[M].

[3] 揚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M].齊魯書社,2004.

[4] 布哈裡輯錄.布哈裡聖訓集[M].

[5] 妥伯拉尼.妥伯拉尼聖訓集[M].

[6] 孟子.孟子[M].

[7] 馬堅譯.古蘭經 [M].麥加:法赫德國王古蘭經印刷場,1998.

[8] 泰夫塔紮尼.蘇菲入門[M].(阿拉伯語)開羅:文化出版社,1983.

[9] 馬吉德·法赫裡.伊斯蘭哲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 奈薩儀.奈薩儀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1] 穆斯林.穆斯林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2] 伊本·哈巴尼.伊本·哈巴尼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3] 瓦利丁·穆罕默德.替爾米宰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4] 百海蓋.百海蓋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5] 妥伯拉尼.妥伯拉尼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6] 艾合麥德.艾合麥德聖訓集[M] (阿拉伯語).

 


[1] 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

[2] 作者简介:   丁士仁,男,博士、副教授、硕导,1966年10月5日生于甘肃省临潭县,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从事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并任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3]甚至古今有些穆斯林把孔子以「圣人」相称,看作是真主派遣的一位「先知」,当然,孔子是否是伊斯兰教意义上的先知和圣人,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既不否认,又不肯定。

[4] 「仁」的概念还包括「恭」、「宽」、「信」、「敏」、「惠」诸德,也包括「勇」、「智」、「忠」、「教」、「刚」、「毅」、「木」、「讷」等德性,可见,仁是一个兼包诸德的总原则。见唐凯麟.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4.

[5]见唐凯麟.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

[6]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孟子·离类下》)。

[7] 《论语·雍也》

[8]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引自扬朝明,修建军主编.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齐鲁书社,2004:80.

[9] 《布哈里圣训集》

[10] 《妥伯拉尼圣训集》

[11] 孟子·离娄上

[12]孟子·尽心上

[13] 论语·学而

[14] 众人啊!你们的主创造了你们,也创造了你们以前的人,故你们应当崇拜他。(《古兰经》,2:21)

[15] 《布哈里圣训集》

[16] 孟子·梁惠王上

[17] 《论语·颜渊》

[18] 《孟子·尽心上》

[19]引自泰夫塔扎尼.苏菲入门[M].(阿拉伯语),开罗:文化出版社, 1983:87.

[20]见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58.

[21] 同上

[22] 《布哈里圣训集》

[23] 《布哈里圣训集》

[24] 伊斯兰功修中分主命和圣行两大部分,《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的部分就是主命,而先知根据《古兰经》的精神和真主的启示对主命的细节演义部分则叫圣行。

[25] 《行善指南》,

[26] 《布哈里圣训集》

[27] 见《布哈里圣训集》

[28] 《奈萨仪圣训集》

[29] 《论语·里仁》

[30] 《论语·学而》

[31] 〈穆斯林圣训集〉

[32]见《布哈里圣训集》

[33] 《布哈里圣训集》

[34]  同上

[35]  同上

[36] 《伊本·哈巴尼圣训集》

[37] 《替尔米宰圣训集》

[38] 《布哈里圣训集》

[39] 百海盖,《百海盖圣训集》

[40] 妥伯拉尼,《妥伯拉尼圣训集》

[41]《艾合麦德圣训集》

[42] 《妥伯拉尼圣训集》

[43] 见《布哈里圣训集》

[44] 《圣训百段》

[45] 《布哈里圣训集》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81 踩:37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5 (1633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 (1527次打分)
【已經有3964人表態】
1086票
感動
930票
路過
927票
高興
102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