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嘉賓專欄 >> 丁士仁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伊斯蘭——信仰·價值·義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丁士仁
熱度9191票  瀏覽1443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0年10月21日 17:04

 丁士仁(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   美國哈佛大學中東研究所)

 

內容摘要:

宗教是人類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並且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宗教之所以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是因為在主觀上人類對宗教的渴求和依靠,在客觀上宗教對人的關懷和指導。伊斯蘭作為一種宗教,綜合了宗教的一切本質特性,成為人本性中的需求和對人的指導。伊斯蘭的“關懷”體現在對穆斯林的信仰、價值和義務上指導,以及對獲得兩世幸福的引領。

 

關鍵字:伊斯蘭  信仰  價值   義務

人類的文明思想隨著宗教的產生拉開了序幕。縱觀人類幾大古老的文明,無不發現宗教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宗教幾乎就是那些文明的源頭和歸宿,[1] 而且在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始終閃現著宗教的影子。宗教之所以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是因為在主觀上人類對宗教的渴求和依靠[2],在客觀上宗教對人的關懷和指導。人需要宗教,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宗教滿足了人的心理和靈魂的部分需求,比如:心靈的安撫、精神的寄託、內心的平衡、靈魂的寧靜等。[3] 其次,宗教施與人根本性的關懷,這一關懷體現在解決人的思想疑惑,回答人本能地提出的關於世界、生命、歸宿的問題,從而讓人從時時折磨他們的認識困境中解脫。另外,宗教揭示人生的意義,提供價值判斷的標準和行為方向的定位,使人類在繁雜的生活萬象中不致迷茫。有了宗教這兩方面的關懷,人的生存變得明朗而富有意義,人的生活會變得充實而幸福。

伊斯蘭作為古老宗教傳統的延續,[4] 綜合了宗教的一切本質特性,它依然是人本性中的需求和對人的指導,而伊斯蘭的“指導”意義就是它的教義中的核心。《古蘭經》明確指出,承載著伊斯蘭的這部《古蘭經》,是人類的“嚮導”,是指向正道的經典。[5] 伊斯蘭認為,真主創造了宇宙萬物和人類,並養育他們,人類就是真主的“家屬”,[6] 真主創造了人類以後沒有撒手不管,而是精心的呵護、養育,並加以引導,施與無微不至的關懷。真主要引導他的“家屬”,人要對之進行回應,這樣,宗教就產生了。實際上,“宗教是終極關懷”的提法在這一意義上更為貼切。[7] 即宗教是造物主對他的被造物的“終極關懷”。作為這種“終極關懷”的伊斯蘭,它的關懷體現在對穆斯林的信仰、價值和義務的指導中。因此,我認為伊斯蘭就是這三者的綜合體,也就是說伊斯蘭的指導涵蓋了“信仰、價值、義務”這三個人生的重要方面。

(1)    作为“信仰”的伊斯兰

信仰是一種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它要解決人的思想認識問題。人類對世界的起源、生命的由來大惑不解,對禍福的無常、世故的多變充滿疑慮。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自問成了人類永恆的一個主題。然而,此等事關生老病死、窮通夭壽的問題務須得到解決,否則,難以卸下人類沉重的思想包袱,會使他們飽受煎熬,幸福無望。伊斯蘭恰好回答了人類苦苦追尋卻難以解答的這些問題,它首先從思想認識(即信仰)上給了如下指導,讓人釋懷:

宇宙中存在一個永恆的主宰,他無始無終,無比偉大,智慧萬能。他創造了宇宙萬物和靈魂生命,並且管理和養育著世界。他是世界的源頭,世界因他而存在,因他而運行。他是生命的給予者,一切動物因他所賜的靈魂而運動活躍。正是由於他的創造,宇宙和生命得以形成。他就是“眾世界的主”——安拉(真主)。

偌大的宇宙需要管理和維護,細微的變化也需要精心地安排和調節,真主因此創造了一種生靈——天使,委以它們守護和管理宇宙的職責。所以,天地的運行、日月的輪回、萬物的枯榮、生命的周流都是天使們替真主完成的。天使們沒有自己的私生活,永遠從事真主命令它們的事,服從主命是它們生活的主旨和全部。真主的旨意是通過它們完成的,它們實際就是真主實現自己意願的媒介。宇宙如此井然有序,統一和諧,是依仗了它們的力量,以及它們對真主的旨意一絲不苟的奉行。

真主創造人類以後還要呵護他們,對他們進行引導。於是,他派遣了使者,讓他們引導各自的民眾按真主喜悅的方式生活、行動。使者是真主從人類遴選出來委以引導使命的人,他們是人類中的佼佼者,他們受真主的引導和啟示,教化各自的民眾。按伊斯蘭的信仰,遠古時期,真主給每一個民族派去了他們同族的使者,指引他們[8]。隨著眾使者的教誨被各自的民眾一次次背離和遺棄,新的使者不斷派來,最終,真主給全世界派來了最後的使者穆罕默德,引領世人。眾使者的使命是一樣的,引領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先知穆罕默德是對古老宗教傳統的革新和復興。

為了讓眾使者明確無誤地領會真主的旨意,並讓其教誨在普通民眾中長久地流傳,真主用明白的語言向眾使者傳遞使命,令他們把真主的旨意傳達給世人。真主的指示被記錄成文字就成了的經典,它就是真主的語言。歷史上許多使者都有真主給他的經典,前後不同的經典內容大體一致,特別在信仰問題上統一,唯各時代在行為模式上有不同的規定。遠古的經典難以保存,失散和被改動的情況常常發生,因而真主不斷進行啟示,修正遺誤。最後,他向先知穆罕默德啟示了總括真主的指導和教誨的《古蘭經》,以此終結了啟示的歷程。因為,《古蘭經》被遺忘或失散的事情不會發生,不再需要新的啟示重申同樣的使命。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古蘭經》的完整性,並隨著高科技手段下大面積的傳播,《古蘭經》被篡改的可能絕不存在。穆斯林認為,《古蘭經》不是一本科技手冊,不需要時時更新,它承載的是普世的價值,歷久彌新,所以,是最後一部天啟的經典。

人類對自身的命運感到迷茫和無奈,富貴貧賤難以把握,夭壽窮通不可預測,人對未來感到恐懼。伊斯蘭教導說,天地間發生的一切,乃真主前定,非人力所控。凡主欲成之事,定當發生,無人阻攔;凡主不欲之事,斷不成真,無人促就。故生命中的變故,只可順其自然,不可強求和逆轉,一切乃真主使然。然而,大環境的前定不影響個體小範圍的自由,個人憑其自由意志選擇自己的行為,並為其負責。真主的前定與人的自由並駕齊驅,人在真主的大前定中靠理性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向,但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9] 對“前定”的信仰能使人對世間的萬象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偶然中窺其必然。[10] 這樣,人才會富貴不驕,貧賤不餒,保守寧靜,知足常樂。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之常情,對它的思考也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伊斯蘭強調,生死是真主的前定,無法抗拒;壽命也是真主的定然,人無法變更。人的生命一旦產生,便是永恆的,用不著擔心它的消失;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生命狀態的開始。肉體死後,靈魂便進入“後世”,開始新的生活。生命在後世的天堂或火獄中是長久的,要麼樂在其中,要麼遭嚴酷的懲罰,但生命始終伴隨著他。按伊斯蘭的觀點,人不應該考慮如何留住生命,而應考慮如何讓生命在今世和後世過得幸福。“信後世”的信條能緩解人們對生命的擔憂和對命運的恐懼,它指明了人類的歸宿和生命將要經歷的過程,從思想上減輕了該問題帶來的憂慮、不安和恐慌,使人坦然面對這一現實。

縱觀伊斯蘭的六大信仰,其指導意義是非常顯著的,它旨在從思想深處解決困擾人的大問題。六大信仰揭示了大世界和小世界(人自身)的來龍去脈及奧秘,回答了人所關心的生老病死、禍福安危的問題,卸下了人的思想包袱。因為這些問題是誰都會向自己提出的,而且答案難以尋找。不同的信念會把人帶向不同的人生。因此,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真主給了人“終極的關懷”,他用伊斯蘭回答了這些問題。

(2)    作为“价值”的伊斯兰

我所謂的“價值”,就是指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即伊斯蘭是一種價值觀念,它提供給人一套完整的評判依據和衡量尺度,用以鑒別人和事物的善惡、好壞、真假、美醜等本質屬性。伊斯蘭的價值觀是一種普世的原則,它基於事物的本性,源自真主的智慧,又符合人性的意願。[11] 作為價值的伊斯蘭,旨在解決人類價值判斷上的問題,為人類指明行動的方向。伊斯蘭廓清了事物中的善與惡,讓人以此尺度選擇真善美的道路,遠離假醜惡的歧途。所以,伊斯蘭就是真主對人在價值觀上的指導,以此對人加以的引導和保護。基於此,我認為按伊斯蘭的價值觀而言,伊斯蘭不追求形式化的實體,諸如團體、幫派、黨羽、社團、國家、政府等組織機構,儘管這些有助於伊斯蘭基本理念的推行和貫徹,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實現自己目標的必要手段。但是,它僅僅是手段,不是目的。伊斯蘭最終追求的是它的普世的價值的推廣和奉行。有人用伊斯蘭早期的麥迪納社會形態作依據,來證明建立伊斯蘭國家和政府的必要性,然而,麥迪納社會形態的楷模意義,在於伊斯蘭價值的完全展示和全面奉行,而不是組織形式的完善。[12] 麥迪納社會是一個沒有國界、沒有國籍的多元群體,國家的概念尚不存在現。那時,伊斯蘭的價值觀念推行到哪裡,哪裡就是伊斯蘭的家園。所以在當時,價值觀念的推廣和奉行是伊斯蘭的第一要務。即便在七、八世紀穆斯林的軍事擴張中,穆斯林帶給被征服地的首先是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而不是強行灌輸信仰和屠戮生靈。穆斯林軍隊每到一地,先拋出和平,把仁愛的理念帶給對方。他們首先跟當地人談判,給他人以信仰的自由。即便談判破裂後發生戰爭,伊斯蘭也禁止傷害老人、婦女、兒童、病人,以及其它宗教的教職人員。由此可見,精神性價值體系的建立和推廣,在伊斯蘭看來,比建立實體性機構更為根本。在跟它族的交往中,最能展現伊斯蘭風貌的不是信仰,而是體現在信仰者身上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實際上,道德就是伊斯蘭的靈魂,正如先知穆罕默德說:“我奉命來成全美德”[13]。伊斯蘭的道德就是它的普世價值,它構成了伊斯蘭的較為重要的一部分。

伊斯蘭在價值方面的引導還體現在對事物和人的行為進行了合法與非法的區分,讓人甄別行為的正當與不正當,使人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不致迷茫,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伊斯蘭的合法與非法觀,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價值取向。根據伊斯蘭法的宗旨,凡是對個人和社會有利的,伊斯蘭將其一律視為合法;反之,則非法。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伊斯蘭是一個旨在為人類謀求福利的宗教。

伊斯蘭的普世價值中,和平、仁愛、忠信、慷慨、公平、正義、謙讓、忍耐等品德是最具魅力的價值,也是引起他人共鳴和青睞的部分。這些價值既是伊斯蘭的,又是普世的,但伊斯蘭將其與信仰聯繫起來,用信仰加以保護,變成了神聖的道德原則。因此,高尚的道德在伊斯蘭中有比其它文化中的道德更堅實和長久的基礎。

(3)    作为“义务”的伊斯兰

義務是一種責任和使命,伊斯蘭指明了人在現實中應盡的責任和該完成的使命。伊斯蘭的這部分要素解決了人類該如何生存和怎樣生存的問題。義務實際就是對“信仰”和“價值”的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二者的具體實踐。也就是說,人通過“信仰”明白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價值” 認清了行為的價值和意義,知而後行,做他應該做的事,這便是義務。不付諸實踐的信仰和認識,是空洞而沒有意義的。所以,對伊斯蘭的一切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實踐,是穆斯林的義務,是他們信仰和認識的見證。

基于信仰和价值的要求,伊斯兰首先制定了“五功”的义务: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基本功修既包含了对真主应尽的义务,又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同类的义务。

“念”,[14]是人对真主应尽的义务。“念”功强调了“信主独一、认主独一、拜主独一”的信念,确立了伊斯兰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地位。真主创造了宇宙,管理和养育着宇宙;万物服从他所制定的规律而运行,世间的一切无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同时,他为了引领世人派来先知穆罕默德,并带来他的教诲。因此,人应该承认真主的主宰地位,接受他的引导,服从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崇拜独一的他,并相信先知带来的一切教诲。

“礼”,既是对真主的义务,又是对人自身的义务。真主不仅创造人类,而且加以关怀呵护,造万物供人享用,设一切规律让人利用。在享受如此洪恩之时,人应该饮水思源,感谢真主。因此,礼拜从感恩的角度而言,是人对真主应尽的义务。另外,人从礼拜中获得内心的平静、灵魂的升华以及思想的明亮,同时还能带来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既然礼拜中客观存在着如此多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效果,礼拜就成了人的一种需求,所以,人需要礼拜,就像需要健康一样。那么,礼拜是人对自身的一种义务。

“斋”, 既是对真主的义务,又是对人自身的义务。斋戒是真主的命令,他给伊斯兰之前的民众都制定了这一戒律,为了培养他们的敬畏心。[15] 培养敬畏心,是为了更虔诚地崇拜真主。所以,斋戒是对真主的义务,正如“圣训”说:“斋戒是为我的,我要亲自回赏”。[16] 另外,斋戒是净化灵魂、提升思想的过程,它让人往上贴近真主,往下贴近同类。斋戒中包含着对主恩的感受,对饮食甘美的体验,对精神意志的锤炼,同时包含着对自身无能的体会和对穷人苦难的咀嚼。如此的重大意义就蕴藏在简单的斋戒行为中,那斋戒对人的益处可想而知。因此,斋戒又是人对自身的义务。

“课”,是人对真主和对同类的义务。人的财富是真主的赐予,也是真主的信托物;财富的真正主人是真主。伊斯兰要求,受主恩眷顾的人应该缴纳天课,这是他的义务。另外,天课的收益者是人,是同类,同为真主的仆人和人类的弟兄,贫富不齐不是谁的罪恶而是真主的安排。因此。富裕的人应该感恩,应该从真主赐予的财富中抽出一定的数额,接济真主的仆人中穷难的人,替真主“关怀”他们,以报答真主的恩情。这从道义上讲,是必要的,应该是人对同类的一种义务。

“朝”,是人对真主和对伊斯兰应尽的义务。真主用伊斯兰的信仰和价值解脱人们思想认识中的困境,揭示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为人类的行为指明方向和目标,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和具有价值。真主的恩情是无限的。因而,当真主召唤他们劳累筋骨、破费钱财,为伊斯兰而长途跋涉,亲历盛会时,响应号召就成了一种义务。另外,麦加是伊斯兰的发祥地,是世界穆斯林的精神归宿,是他们每日礼拜时面对的朝向。因而,漂洋过海去走访圣地、瞻仰圣迹、觐见天方是每个穆斯林一生的愿望。朝觐不仅能了却穆斯林的一大心愿,而且还让他们体会伊斯兰的庄严与神圣,感受穆斯林和伊斯兰的力量,增强他们对伊斯兰的认识和信念。朝觐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是穆斯林对自己的信仰应尽的一项义务。

除了基本的“五功”义务以外,作为义务的伊斯兰还包含无数对真主、对人类、对自然界的义务,而其中最为高尚而伟大但个体只能尽其万一的义务是:做真主的代理人,替真主治理大地。这一使命是全人类的义务,每个人的参与是微不足道的。尽管如此,参与这项伟大的使命是每个人的义务。因此,穆斯林不以“善小而不为”,人的每份贡献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真主看来价值非凡,将予以厚报。[17] 实际上,个人在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谋求福利、发挥积极的作用时候,他正好是在履行着“治理大地”的职责,实践着代理人的义务。伊斯兰认为,个人的作用无论如何渺小,都是“治理大地”的一份力量,他们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完整的伊斯兰

伊斯兰是信仰、价值和义务的综合,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其完整性会受到损害。伊斯兰从理论上可以分为这三部分,但实践上不可分割。传统上,学者们将伊斯兰归纳为“信仰、功修和交际”三个部分。“信仰”,指六大信仰;“功修”,主要指“五功”;而“交往”,指人与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交往”包括了各种关系中应有的礼节和规矩,以及方式和态度,它主要指人的行为中的伦理道德。这种三分法,与笔者提出的“信仰、价值、义务”的提法并不矛盾。不过,笔者认为,“功修”和“交往”笼统而言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符合教义的行为和真主喜悦的一切工作都是广义上的“功修”,友好的“交往”本身就是一项功修。而若将“功修”局限于“五功”的话,那将极大地萎缩了“功修”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信仰、价值、义务”的提法更能概括伊斯兰的全部,三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被人分割,导致穆斯林中出现了这样几类人群:

1.      有信仰、守价值、尽义务的人。这是完整的穆斯林,尽管他们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甚至有时怠懈,或有缺陷,但基本坚持伊斯兰的三大要素。

2.      有信仰、尽义务的人。这种人缺乏对价值观的认识,往往把义务局限在“五功”中,忽略社会义务和公德。尽管他们较为虔诚,但易于陷入教条主义的僵化。

3.      有信仰、守价值的人。这种人有较强的宗教感情,认同伊斯兰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全部或部分地了解伊斯兰的合法与非法,然而不以身作则,可是,在违反伊斯兰的价值观念时身心撕裂,内心充满矛盾。他们尽管违背基本价值,但心怀愧疚,尚知罪。这种人,仍属守价值之人,只是没有履行符合价值的义务。

4.      有信仰的人。即只承认自己是穆斯林,但在行为上没有任何表现。当然,只要有一丝信仰,哪怕不守行为价值、不尽义务,也属穆斯林,然而,这样的信仰几乎是空壳,弱不禁风。没有被价值观和义务支撑的观念,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倒塌。这样的穆斯林已经走到了伊斯兰的边缘,向前一步,就是出教。

据此而言,伊斯兰的三大部分中,信仰是最为关键的,它是伊斯兰的核心,舍此,伊斯兰无从谈起。对伊斯兰的信仰敬而远之,对伊斯兰的义务不以为然,却对伊斯兰的价值高度认同,赞誉有加的人,属伊斯兰的友人,他并非穆斯林。总之,完整的伊斯兰,是信仰、价值和义务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

结束语:

伊斯兰的宗旨是指导人类获得两世的幸福。今世的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的阻塞直接影响着人的幸福感受。伊斯兰从根本上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揭示人生的真谛,树立生活的信心,这从客观上打开了一条通往今世幸福的道路。有了今世的幸福,即拥有了思想认识上的明朗和行为目标上的准确,后世的幸福就有了基础和积淀。其次,伊斯兰赋予人类判断问题的依据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以此指明人类行为的方向和目标,消除行动中的困惑。在具备了思想认识,分清了行为方向,而后按信仰和价值的要求去做,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信仰、价值、义务”这三者是因果的递进关系,自成体系,不可或缺,以此认识和实践伊斯兰,就会使它成为人生的指南和两世幸福的源泉。


注釋:


[1]     古埃及人相信世界由神灵主宰,他们在崇拜多神的同时特别敬重至高神。古希腊人的信仰也是如此,既崇拜多神,又信仰至高神。印度文明以《吠陀》开始,而它就是一本宗教经典,对诸神的赞歌。中华文明最早的记录——甲骨文中,包含着诸如占卜、求神的宗教内容。可见宗教的根本性。

[2]     寻求信仰是人的天性,如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说:“每一个人都带着一种天性诞生,是他的父母把他变成了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祆教徒”。圣训所言的“天性”就是认主独一的天性,即信仰的天性,或者说寻求信仰的天性。现代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谬勒认为,宗教就是人的除了感官和理性以外的第三大本能或天性,以此来认识无限。也就是说,信仰宗教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的本能。

[3]     见孙尚杨:《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5-96页。

[4]      “伊斯兰”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伊斯兰”,就是指“信主独一、认主独一和拜主独一”的宗教,而这样的宗教就是自人祖阿丹开始到后面的先知大家所信奉的宗教。伊斯兰认为,自古以来的宗教传统就是“信主独一、认主独一和拜主独一”的人。狭义的“伊斯兰”,就是先知穆罕默德所传达的教义、教法和教诲,而其核心仍然是“信主独一、认主独一和拜主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伊斯兰就是古老宗教传统的延续。

[5]     “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古兰经》2:2);“这部《古兰经》必引导人于至正之道”(《古兰经》17:9)

[6]       穆圣说:“全人类是真主的家属,真主最喜爱的人,是善待真主的家属者”。《百海盖圣训集》

[7]      张岱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的终极关怀有三种类型:1.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2.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3. 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三期第95~97页。他所说的“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就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基础,以上帝为最后的精神寄托,而不是说真主(上帝)对人施与的最终关怀。

[8]     《古兰经》说:“我在每个民族中,确已派遣一个使者,说:‘那么当崇拜真主,当远离恶魔’”。(16:36)

[9]     人的行为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表面来看原因和结果根本不相符;又如,同样的一个行为发生在两个人身上,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命运,是真主的前定。

[10]    按“前定说”,对人而言,世故的变化是偶然的现象,然而,对世故本身而言,那是真主的定然,必定要发生的,所以,有其必然性。

[11]    善恶的标准由真主来定,但原则上事物有益者为善为好,有害者是恶是坏。这样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人性的,是普世的。

[12]    那时几乎没有什么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也没有层层级别的权利机构和行政人员。

[13]    《牟塔圣训集》

[14]    即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为其使者。

[15]    《古兰经》说:“信教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

[16]    《布哈里圣训集·斋戒章》

[17]    《古兰经》说:“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6:160)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伊斯蘭 信仰 價值 義務
頂:370 踩:42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3 (185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7 (1693次打分)
【已經有4849人表態】
1292票
感動
1141票
路過
1133票
高興
128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