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信仰與功修 >> 正信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給老年人精神寄存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3836票  瀏覽207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3:34
  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尚未形成體系,還不能用於爲生命個體,爲人類作出康復性的解釋之前——也就是還不能作爲用於治療精神和心理疾患的時候,宗教則是充當了心理精神保健和康復中心的角色。人們通過宗教活動來尋求心理和精神的慰藉,以宗教信仰作爲寄託,以祈禱和懺悔的方式作爲補償。例如,當人們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佛教的法師會告訴你這是上一世造的惡業在今世的報應;同樣碰到開心的事情,法師還會對你說,這是你上一世修行得到的善果;如果你所期望的報答一直沒有出現,法師又會向你說,不是不報,而是時候不到。總之,不管碰到好的。壞的、出現的、沒出現的,你都會聽到一個比較滿意的解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需要有一個心理和精神的寄存處,可以將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不滿、憤怒、失落,總之所有的失衡都暫時寄存在這裏,盡可能輕鬆而愉悅地生活,保持一個平衡而安詳的心態。宗教心理和精神補償往往就是通過”寄存處”的方式而表現出來。它也許並不能改變你的人生現實處境,但是可以給你一個解釋,讓自己找到了一個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我國的醫學所注重的,只是物質的生理衛生部分,而對精神需求的關注相對來說是不足的,尤其是在避諱宗教信仰的時期。然而,人類自出現精神生活以後,都必然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失落和精神失衡,宗教情感則是對這類問題進行補償或抒解的主要方法之一。

  宗教情感是一種修養——將宗教的信念和態度用於現實生活,從而産生一種親近感或親和力。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豐富的宗教情感,它往往是由當初的信仰培養起來的,又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地增強了。由於宗教有長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內涵,使宗教不僅成爲教徒生活的一部分,也逐漸轉化和影響了世俗文化,對一般人發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即使沒有明確宗教信仰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擁有某些宗教情感。當出現心理和精神的失衡時,這種情感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能使人相對地獲得部分精神上的滿足與補償。所以,這種宗教情感正是大部分人擁有的一個“精神寄存處”,在中國,它是一些老年人所特有的精神寄託方式。

  中國人的宗教觀是以自我需求作爲前提的,帶有濃濃的需要理性主義的色彩;很多中國人什麽都拜,什麽都信,甚至包括了某種神奇的特異功能,因此也可以說中國人的宗教情感是十分脆弱的,以致於這種信仰經常地隨著變化的需求而改變。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老年人都在竭力地試圖以不同的方式,理性化地體察宗教,在力求理解自己擁有的宗教情感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胃口的宗教,或者抒解內心的宗教情感。他們並不在意宗教的世界是否存在,只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創造出來一個屬於個人的私有宗教天地,隨伴在精神或心靈的某一角落之中而棲身——需要的時候就捧出來供養一時,平衡之後再送回去靜待召喚——活生生地創立一個因人而異,屬於適合自己生活的個人宗教。 對於人的宗教心理,以及宗教情感的自我調節方式的研究,是我們現代心理精神衛生醫學比較容易忽視的領域。尤其是老年人在經歷了幾十年生活的坎坷之後,事業上、情感上的經歷,乃至晚年的失落都爲其宗教情感的滋生提供心理上的土壤。這種情感會自覺地爲人的心理、精神健康起著平衡的作用。

  老年人有宗教的需求,應該值得社會的同情和體諒,乃至尊重。但是老年人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的精神寄存處,爲自己營造一個有歸屬感的有益環境,還應以一個豁達寬容的態度與人交往、與社會溝通,包容、體諒他人和自己,同時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掌握正確的宗教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避免”煉功煉成法輪功”的尷尬,保持晚年生活的安詳和愉悅。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老人
頂:161 踩:19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3 (98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5 (939次打分)
【已經有1556人表態】
395票
感動
389票
路過
373票
高興
39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