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阿拉伯關係歷史悠久
本月正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書展﹐專題是阿拉伯與印度文化﹐同時舉行學術研討會。 這個著名的倫敦書展(LBF)是國際性的文化和出版物節日﹐每次都有明確主題﹐展現世界各國文化﹐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 從今年書展的內容﹐可見印度與阿拉伯兩大地區源遠流長﹐互相交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幾個世紀﹐是人類文明交流的一個重要舞台。
書展研討會的東道主是阿布扎比文化與傳統局領導下的謝赫載德圖書獎勵協會。 這個組織成立於2006年﹐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個頗具實力的文化促進會。 由圖書獎勵協會秘書長拉希德‧奧拉米和阿聯酋大學阿里‧諾艾密教授率領的一個高級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書展和研討會。 諾艾密教授在研討會的開幕式上說﹕「我們深信﹐印度與阿拉伯國家堅固的友誼有悠久的歷史﹐我們這兩個地區的關係是牢固地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之上﹐帶動了雙方的文化發展。」 他說﹕「我們雙方在歷史上的交流﹐傳為美談﹐使我們彼此有許多共同點﹐成為我們雙方的文化驕傲。 我們的過去﹐沒有衝突﹐只有互相學習和文化合作﹐為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做了好榜樣。
巴林歷史學家阿布杜拉‧艾爾馬達尼在他的演講中說﹐早在公元前數千年印度與海灣地區就有貿易和文化往來。 在公元前的數百年裡﹐位於巴林島的狄勒蒙王國和古代阿曼的馬干帝國﹐同印度許多地區﹐如哈拉帕﹐建立了固定的商船交通線。 巴林與印度的學者在2008年12月為了加強印度與海灣地區的學術交流和促進兩地人民傳統友誼﹐建立了巴林-印度學會。 他說﹐在古代﹐從印度通往歐洲有三條路線﹐經過波斯灣﹑跨過美索不達米亞﹑再進入地中海﹐是一條重要的國際途徑。
他說﹕「在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伊斯蘭之後﹐印度與海灣地區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更加頻繁﹐創造了歷史的豐功偉績。 隨著伊斯蘭在中亞和亞洲其他地方的傳播﹐印度的部分地區也曾經被歷史學家們看作是所謂阿拉伯或伊斯蘭‘帝國’的一部分。 從那時起﹐印度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遠遠超出了經濟貿易﹐而是人文的融合﹐例如語言和文字。」 他說﹕「發生在中世紀的印度與阿拉伯關係﹐被歷史學家們譽為‘黃金時期’﹐雙方在文化和科學等許多領域中互相取長補短。」 近代以來﹐歐洲人借助於堅船利炮闖進了印度洋和海灣地區﹐這兩個地區的人民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都受到英國殖民主義的剝削和奴役﹐使雙方遭受變異的文明更加相似。 他說﹕「那時﹐位於孟買的英國殖民政府﹐為印度和海灣地區制定各種政策﹐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的歷史友好關係和近代共同的命運﹐應當成為今日加強友好交流和未來發展的財富。」 鑒於以上情況﹐印度與海灣國家﹐在雙方考慮和制定對外政策方面﹐應更多地珍惜歷史的成就﹐而不受種族主義和外來壓力的干擾。
在研討會上﹐一位對阿拉伯世界資深的印度外交家茲克魯爾‧拉赫曼教授的演講受到熱烈歡迎。 在他三十五年的外交生涯中﹐遊歷了許多阿拉伯國家﹐如約旦﹑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 在他擔任註阿拉伯國家公使的同時﹐一直在為推動印度與阿拉伯文化翻譯運動而不懈努力﹐把許多名著翻譯成印度文或阿拉伯文﹐對兩邊人民的互相了解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說﹐在歐麥爾哈里法時代﹐當時的歷史文獻就記載著印度同伊斯蘭世界交往的實例。 後來﹐在伍麥耶王朝時代﹐希沙姆‧馬力克哈里法主持印度梵文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浩大工程﹐其中有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書籍﹐如長達二十多卷的《婆羅門曆數全書》。 在阿巴斯王朝時代的五百多年裡﹐印度文與阿拉伯文的對譯已成為一種行業﹐雙方人才濟濟﹐書籍和文獻不計其數﹐至今在印度人之中所流傳的詩詞﹑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科學和藝術知識﹐都是阿拉伯人的原創。
從十九世紀開始﹐印度文與阿拉伯文的書籍對譯再次興起高潮﹐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翻譯家﹐「這個熱潮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 驟然停止了。」 拉赫曼教授說﹐雙方文化交流迄今已有五十年的空白﹐「非常不幸。 我們印度人看不到現代許多阿拉伯作家的優秀作品。 在印度﹐閱讀印度文和烏爾都文的千百萬讀者﹐都在渴望閱讀阿拉伯人的偉大思想。」 他已經向阿聯酋謝赫載德圖書獎勵協會提出了一個書目﹐希望把這些阿拉伯的著作儘早翻譯成印度文字﹐滿足印度讀者和學者的慇切希望。 他也提供了一套印度現代著作的書目﹐要求儘早出現阿拉伯文本﹐進入阿拉伯的書肆﹐展現現代印度的文明。
拉赫曼教授在他的演講最後透露說﹕「在我出席這個研討會之前﹐我訪問了印度首都圖書館﹐在那裡的歷史文獻部﹐我看到了館藏的阿拉伯文歷史資料三萬多件。 這些文獻都是原文﹐沒有被翻譯過。 根據粗略的估計﹐在印度各地圖書館﹐館藏的阿拉伯文獻大約有三百多萬件。」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