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穆聖許諾修道院的公約
穆斯林與基督教徒構成當今世界人口一多半﹐而伊斯蘭與基督教都以和平為基本教義﹐雙方團結起來﹐共同為世界和平努力﹐將是人類最大的福氣。 展望2010新年來到之際﹐我們為和平祈禱﹐穆斯林以先知穆聖的教誨為指導﹐遵循聖訓﹐與基督教徒共同為和平奮鬥﹐將改變世界面貌﹐揭穿世人公敵的一切陰謀詭計﹐為人類消災除禍﹐制止戰爭。
當先知穆聖領導創建麥地那穆斯林公社時﹐如日中天﹐興旺發達﹐盛名遠揚﹐也有以訛傳訛的許多謠言﹐使四週的鄰國感到恐懼。 公元628年﹐位於西奈山南麓的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基督教修道士們派遣一個代表團﹐來到麥地那晉見穆斯林領袖先知穆罕默德。 代表團來到麥地那的目的﹐一則對外界各種流傳的消息證實真假﹐再則希望穆斯林勢力發展中對基督教徒給予保護。 為此﹐先知穆聖同來訪的聖凱瑟琳修道院的代表們簽訂了一份公約﹕「對聖凱瑟琳修道院承諾」﹐闡明了伊斯蘭對不同信仰的基本政策﹐使這份完好保存至今的文件成為歷史的見證。 全文翻譯如下﹕
對聖凱瑟琳修道院承諾
「發表本文的意見者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這是一份公約﹐是對所有皈信基督教徒有效﹐不論遠近﹐他們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我和所有的僕人﹑幫助者和我的追隨者們﹐真誠地保護基督教徒﹐因為他們也是我的民眾。 我以真主的名義發誓﹐我將制止一切會對他們不利的事件發生。
我們對於他們不會採取強制性的行動。 不會撤銷他們法官的職務﹐也不會把修士們從他們的修道院中趕走。 不允許任何人拆毀他們的宗教建築﹐也不許可損壞﹐禁止從那裡把東西挪動到穆斯林的家中去。
假如發生那樣的行為﹐那是破壞真主的公約﹐背離他們先知的承諾。
他們確是我的盟友﹐因此得到我的安全保證﹐不會發生使他們所厭惡的事件。
任何人不得強迫他們遷移﹐也不許可強制他們出征打仗。 我們穆斯林將用戰鬥保護他們。假如一名基督教女子嫁給了穆斯林﹐不會是沒有她的意願。 她想去教堂祈禱﹐也不會受到阻擾。 他們的教堂受到尊重。 不許可妨礙他們修復受損壞的教堂﹔教堂裡的一切禮儀規則不受阻擾。
我們穩麥中的任何人不得違背這個公約﹐直到復活日。」
作者的心得體會
在這份歷史文獻中﹐最至關重要的承諾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使這個莊重的承諾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重要意義。 這不是單獨只向聖凱瑟琳修道院一座寺廟的保護﹐而是向「不論遠近」所有基督教徒的廣泛承諾。 最後一句話是對這份公約有效期的承諾「直到復活日」﹐只要在世界末日之前都有效。
這份對基督教徒的承諾﹐而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對全體穆斯林發出的命令﹐破壞者是背叛真主的公約和違背真主使者的承諾﹐對於穆斯林是嚴重的罪過。 先知穆聖在這份文件中宣佈了所有基督教徒都是他的盟友﹐也必定是全體穆斯林的盟友﹐對他們的居住﹑信仰﹑家庭和教堂﹐都必須尊重﹐當受到敵人攻擊時﹐穆斯林有責任用戰鬥保護他們。 對他們的居所﹑宗教﹑遷徙和生活方式﹐都不許可有任何形式的強迫。 對於志願選擇穆斯林丈夫的基督教女子﹐不僅許可他們結婚﹐而且尊重女子的信仰﹐許可她去教堂祈禱。
這份公約簽訂在公約628年﹐距今已是一千三百多年﹐與現代聯合國通過的「人權宣言」﹐有過之無不及﹐概括了最基本的「人權」實質內容。 這份文件充份體現了尊重人性﹑人人平等的精神﹐不同信仰的人可以生活在一起﹐和平共處﹐反對敵對﹑衝突和戰爭﹐是伊斯蘭熱愛和平的有力說明。
當代世界﹐也發生著類似的情形﹐許多人在造謠﹐以訛傳訛﹐把伊斯蘭描述成好戰的宗教﹐穆斯林都有恐怖份子的「基因」。 這是無中生有的造謠生事﹐誹謗﹐陷害﹐敵人別有用心﹐目的是製造戰爭﹐破壞世界和平。 任何衝突和戰爭都非民眾所願﹐世界戰爭販子設法發戰和災難爭財﹐而人民流血犧牲﹐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家園和生產遭到破壞。 佔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團結一致﹐互相寬容﹑謙讓和理解﹐維護和平﹐必然消除緊張局勢﹐創造一個祥和與溫馨的太平世界。 我們相信﹐世界和平的命運掌握在大多數人民的手中﹐是造物主恩賜我們人類的權力。
正值迎接2010新年之際﹐我們回顧先知穆聖同聖凱瑟琳修道院簽訂的這份歷史文獻﹐是對我們的提醒和鼓舞。 展望未來﹐世界必然和平﹐因為和平是人類的共同「基因」。 真主造化的人類有熱愛和平的天性﹐遵循正道的人必然熱愛和平。
=============================
附錄﹕聖凱瑟琳修道院簡介
位於埃及西奈山南部的摩西山海拔1570米處﹐座落著舉世聞名的聖凱瑟琳修道院。 這裡曾是《聖經》中描述猶太人先知摩西(先知穆薩)接受「十戒」的地方。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凱瑟琳修道院及其週邊地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公元四世紀﹐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基督教發源地的中東地區﹐許多基督教學者不讚同羅馬人把基督教進行政治化﹑歐洲化﹑儀式化的改造﹐他們無力反抗﹐只有逃遁和隱居起來。 在位於傳說中摩西看到聖火和得到上帝啟示的地方﹐西奈山腳下﹐出現了一座由修道士建造的小教堂﹐他們在此荒涼的山區裡修煉和隱居﹐躲避政治衝擊﹐並且用一位曾為基督教獻身的亞力山大姑娘凱瑟琳的名字命名。
在最初的世紀裡﹐因為地區偏僻﹐那裡的修道士們不問政治﹐所以沒有受到羅馬統治者的干擾。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在阿拉伯半島的興起﹐勢如破竹﹐並且戰勝了羅馬人﹐奪取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這座隱蔽在山中的基督教修道院受到穆斯林的尊重和保護﹐並且經歷了以後的許多歷史變遷﹐如十字軍東侵﹑伊斯蘭哈里法﹑奧斯曼帝國和拿破侖入侵﹐均未傷害聖凱瑟琳修道院。
修道院的最原始部份是拜占庭時代的建築風格﹐整潔﹑肅穆﹑僻靜﹐像一座四方形的古城堡。 院內有不同時期增建的各式建築﹐密集而緊湊﹐包括凱瑟琳教堂﹑圖書館﹑博物館﹑藏骨室﹐還有一座猶太教雅利克會堂和一座歐麥爾清真寺。 凱瑟琳教堂是院內主體建築﹐是一座古老的長方形石灰岩殿堂﹐木質的大門上有許多精美的浮雕﹐門楣上有希臘文的彫刻文字﹕「這是通向上帝之門﹐正義將由此進入」﹐教堂內有許多不同時代外國元首贈送的禮物和裝飾品﹐方形的鐘塔上懸掛著九尊鳴鐘。 據說﹐西奈半島的這座基督教修道院容納三教祈禱場所合璧於一院中﹐證明西奈是三大宗教共同聖地。
這個修道院是一座集宗教﹑歷史﹑文化和藝術為一體的博物館﹐保護和珍藏著別具特色的不同時代的歷史文物﹐例如僧侶們使用過的首飾和頭飾﹐用寶石鑲嵌的雕塑和大十字架。 圖書館中藏有兩千多件古文物﹐如希臘和俄羅斯的聖像和西方油畫﹑各種文字的手稿4500多件﹑最古老的《聖經》譯本和哈里法蘇丹王頒佈的保護詔書和法令。
聖凱瑟琳修道院在半山腰中﹐傍山而建﹐有兩條通往山峰的石子路。 登上山峰﹐可以觀賞日出﹐穿過山巒壘障和秀美奇特的起伏山峰﹐可以遙望大海。 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下﹐就是沙姆沙伊赫。 這座世界知名的「和平之城」位於西奈半島的東南部﹐依山傍水﹐蘇伊士灣和阿喀巴灣兩條埃及黃金海岸在此交匯﹐盡收眼底。
(阿里編譯自Prophet Muhammad’s Promise to Chrisyians by Muqtedar Khan)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