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德國人最不喜歡穆斯林
德國慕恩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德特利夫‧波拉克解釋說﹐由於德國人同異族人群接觸少﹐是一個孤僻的民族﹐不熟悉穆斯林﹐所以沒有好感﹐而在其他國家﹐那裡的居民同穆斯林有更多的接觸。 他說﹕“同穆斯林民眾接觸多了﹐會感覺到他們很平常﹐有許多優點。”
他說﹐這個社會調查把西德和東德分開﹐是測試兩邊的德國人在分裂幾十年之後的思想分歧和文化差距﹐證明東德人孤僻尤甚。 在看到穆斯林的問題上﹐總印象分別是34%和26%﹐說明東德人比西德人更疏遠穆斯林。 調查中發現﹐西德人有40%的人接觸過穆斯林﹐而在東德只有16%的人有過某“偶爾”接觸。 法國人同穆斯林打交道經驗比德國人豐富﹐他們那裡經常接觸穆斯林的人佔66%。
今年八月﹐德意志聯邦銀行懂事兼作家的斯洛‧沙拉振出版了一部對穆斯林分析的暢銷書﹐引起社會廣泛爭論。 他在書中猜測穆斯林不接受德國社會文明是因為DNA中的基因決定的。 這是德國納粹之後德國人迴避的種族血統論﹐他大膽舊話重提﹐證明穆斯林不願學習德語﹐不信仰德國人的宗教﹐不接受德國生活方式﹐都儲存在穆斯林基因中﹐本性難移﹐屬於不可彫的朽木。 德意志種族主義血統論﹐不是新事物﹐在納粹德國期間曾經猖狂一時﹐極端排外﹐驅逐異族﹐大規模屠殺猶太人。 有人警告說﹐一旦德國血統論再次得勢﹐很危險﹐這是德國法西斯的“基因”﹐穆斯林將成為當年猶太人的替罪羊。
沙拉振的書對德國已經停息的種族主義起到了火上加油的效果﹐種族主義血統論死灰復燃﹐掀起了德意志民族自我驕傲的新高潮。 他們擔心純潔和美妙的日爾曼文明受到外族侵擾﹐特別是穆斯林﹐爭奪他們的社會福利。 關於穆斯林在德國的文化融入問題﹐爭辯得比其他歐洲國家激烈。 德國人素來自豪﹐老子天下第一﹐但發現穆斯林不服氣﹐百思不解。 多數德國人對伊斯蘭有固定的刻板成見﹐如歧視婦女﹑好暴力﹑宗教狂熱﹑觀念偏執。
在這個調查之後﹐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公開表示﹐政府希望創建的多元化社會目標“完全失敗了”﹐責怪穆斯林社會不懂事﹐不會欣賞高貴的德意志文明。 沙拉振的暢銷書﹐對穆斯林不利局勢增添了更大壓力﹐他說穆斯林在德國社會出現﹐不主動靠攏向德國人請教﹐使歧視伊斯蘭的情緒出現新高潮。 沙拉振教授對這種現象提出一個奇怪的解釋﹐他認為民族之間的互相了解應是“不打不成交”﹐生活在德國的穆斯林享有長久太平﹐風平浪靜﹐同德國社會的衝突太少。 他舉例說﹐丹麥曾有辱聖漫畫事件﹐法國有郊區青年騷亂﹐通過衝突和對抗﹐雙方增多了了解﹐而德國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所以有互相隔離之感﹐造成主流社會對穆斯林成見不變。
恩尼德社會調查﹐是從西德﹑東德﹑丹麥﹑法國﹑荷蘭和葡萄牙抽查一千名典型對象的調查結果。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