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裔穆斯林及鄭和清真寺
正宗的華裔穆斯林大多數居住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和巨港(巴鄰旁)市﹐那裡曾經是鄭和艦隊1413年停靠的地方。 一百年後﹐有一位葡萄牙探險家托密‧皮萊斯來到爪哇島﹐他在旅行日記中說﹐他發現爪哇人有可能皈信伊斯蘭﹐而居住在當地的外籍穆斯林移民都希望在爪哇長期定居。 他說﹐管理爪哇島的首領不是當地人﹐而是華人後裔和其他外來移民。
公元十七世紀﹐由幾位荷蘭歷史學家撰寫的印度尼西亞編年史﹐其中有H‧J‧格拉夫和西爾多‧皮格奧德﹐他們記錄了在爪哇島建立的伊斯蘭淡目王國的政治和歷史﹐掌權的人都是華裔穆斯林。 十七世紀荷蘭人創立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尼西亞群島進行普遍勘探和開發﹐他們從中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到印度尼西亞充當苦力勞工﹐其中有有一部分中國商人。
在印度尼西亞開發的甘蔗種植農場因為國際市場上的糖價太低而紛紛破產﹐大批華人勞工失業﹐1740年爆發了華工暴動。 東印度公司動用武裝力量給予嚴厲鎮壓﹐屠殺一萬至一萬五千人﹐成為印尼歷史上的一次荷蘭殖民主義製造的“華人大屠殺”事件。 暴動被平息之後﹐荷蘭殖民政府對華人嚴加監控﹐加重稅收﹐這樣迫使許多華人加入本土人社會﹐皈信伊斯蘭。 從十八世紀開始﹐華人從爪哇島散佈到其他島嶼﹐特別是城鎮﹐所以在首都雅加達以外的城市裡都有了華人定居點。 十八世紀﹐有一名澳大利亞的旅行家希舍‧薩特蘭德對印尼城市進行攷察﹐在望加錫(馬卡薩)發現當地居民的華裔有三分之一是穆斯林。
十九世紀﹐東印度公司由政府接管﹐成為國營企業﹐配合政府實行種族歧視政策﹐鼓勵華人同荷蘭殖民政府合作﹐而壓制當地本土人。 新政策把不同種族分為等級﹐歐洲人第一等﹐其次是華人﹐再其次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東方外國人)﹐本土人屬於最低級的居民。 “分而治之”的目標是﹐把印度尼西亞本土人同華人遠遠隔離開﹐不能使他們有機會聯合起來共同反抗荷蘭殖民統治。
二戰之後﹐印尼人民反殖民主義也獲得勝利﹐趕走了荷蘭人﹐1950年宣佈獨立。 第一任總統蘇加諾在他的政府中容納了華人參政﹐並且設定兩名華人穆斯林擔任部長﹕衛生部和財政部。 1965年新上任的總統蘇哈托﹐採取了排斥華人的政策﹐出臺一系列制度對華人加速同化﹐他認為華人文化與伊斯蘭背道而馳。 爪哇的一位歷史學家斯拉梅特‧穆爾賈納在1968年出版了一部學術著作《爪哇印度教的衰微以及印度尼西亞伊斯蘭王國的興起》﹐他特別強調﹐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化有中國穆斯林的重大貢獻﹐並且列舉了數位華人穆斯林先賢。 這部書遭到蘇哈托嚴禁。
根據印度尼西亞大學華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納塔利亞‧索巴格若教授的觀察﹐由於歷史變遷和不同時期的壓制﹐如今的印尼華裔穆斯林同中國文化和歷史幾乎完全切斷了關係。 他說﹕“他們現在都自稱是印度尼西亞人(穆斯林)﹐但從許多人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習俗中﹐可以證明他們是十足的華人後裔。”
1998年﹐看到了蘇哈托獨裁統治走到了盡頭﹐又興起了一陣改善華人地位的社會運動。 第四任總統阿布杜拉哈曼‧瓦希德(1999-2001)決心對華人地位做重大改變﹐並且自稱是“華人的後代”。 他確信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福建省﹐祖上曾是中國明朝皇帝派到印度尼西亞的大使。 2000年﹐瓦希德總統頒佈了一系列改善華人地位的政策文件﹐如開放華人學校﹐承認華人的春節為公共節日﹐批准華人社會發行華文報刊。 華裔穆斯林在印度尼西亞許多城市建造了清真寺﹐都取名為“鄭和清真寺”﹐如巨港﹔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華裔穆斯林﹐均以中國明朝艦隊司令鄭和為民族的驕傲和文化特徵。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