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婦女與家庭 >> 家庭倫理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回漢青年通婚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我們》    作者:海潮生
熱度7754票  瀏覽1203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3年4月29日 10:48

常言道:愛情、婚姻是古今中外人們現實生活中一個永恆的話題,而今在西安回民坊上人中談論這一永恆話題時多了一個內容,這就是如何看待回民青年男女(尤其是自家的子女)於異族通婚,即回民姑娘嫁了漢民女婿,回民兒子娶了漢民媳婦的問題。談論者如果在說別人,往往以非常遺憾的口氣說上兩句,如果談論者本身就是青年男女的家長、親屬,他們肯定亦無可奈何的語氣,稍帶自卑、或有些受到壓抑的感情向聽者傾訴內心的煩惱、憂慮和不安。聽者多半都以同情之心安慰一下對方,引導他們多從好的方面想,以便自我解脫、自我安慰。最典型、通俗的說法是:“唉!現在這樣多的很,像你這種情況很普遍,心要放寬,甭發急,認識定然……”

我們說,婚姻是自由的,凡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婚姻關係都受法律保護,誰也無權干涉,當事人完全有權力自己選擇和決定。這是現實,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前提。不過,我要誠心地提醒或者奉勸回民青年男女朋友,如果你們出身于虔誠的穆斯林家庭,是一個直到現在家庭成員中大多數人都能遵守回民風俗習慣的家庭,你們自幼就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長期地受到家庭及其坊上人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影響和薰陶,腦子中儲存了幾乎一生都很難改變的一些概念,在擇婚時如果物件是異族,就要慎重再慎重,三思而後行。因為在你們開始談情說愛時,從年齡上說雖然已經長大成人(也許有人還未達到成年人標準),但是可以比較肯定地說,在思想上、心理上,獨立生活能力諸方面,都還遠遠沒有成熟。事實證明這許多都是由生活經歷、閱歷、社會知識所決定,一般的青年人都不可能超越或提前成熟。尤其當今坊上人中的不少青年,直到本人都成了爸爸、媽媽,還需要扶著自己爸爸、媽媽的拐杖生活。處於這樣的狀態,自然不具備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當然這裡指的不是工作中、專業技術上、經營技能方面,而是最平常的生活中過日子的能力。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偏巧在許多青年男女開始談情說愛時卻甩掉了父母、親屬的拐杖,自命不凡,連一點點長輩們的參考意見都不理睬而確定戀愛對象。特別在熱戀中只看到對方美好的一面,想到詩情般幸福的未來,從不顧及由於異族通婚的特殊性在家庭和本人以後的長期生活中,可能隱藏的危機,遺留下難以處理的後遺症。

一般來說,坊上人的家庭如若出了女嫁異族這等事情,家長先是靠說教、接著就訓斥、威脅甚至武力,最後宣佈脫離關係、斷絕來往、趕出家門(多是過三年五載以後又勉強恢復關係)。暫且不評論長輩們這種方式方法的錯誤所在,正是由於這種最先暴露出的家庭危機,鬧得自己的處境就十分尷尬。據我所知,此時,當時人多是請親戚朋友說情或者以書面形式和父母交談;有時當事人的戀愛對象還通過各種方式和管道不斷向長輩們表態,說明自己未來將如何忠誠地順從回民的風俗習慣等等。在一切辦法均無濟於事時,一種盲目的逆反心理就形成了。如果頭腦不冷靜,在沒有耐心的取得家庭各方面相互理解、諒解的條件下草率行事,其後果必定不可收拾,將成為以後包括大小家庭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有的甚至會演變成為大小家庭感情破裂、家庭“改組”的主要導火線。

在以下論述中,要附加一些具體事例,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一般敘述或具體事例都是現實生活中我的所見所聞,事實和情節基本上沒有虛構,只是對事例作了必要的調整。

例1:一對夫婦,男的是漢民,女的是回民。兩人均是外地人,60年代國內頂尖的名牌大學畢業,曾經和我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大約在70年代末的一天,身為教師的老父親遠道而來西安看望久未見面的女兒。到了女兒家中後,全家非常高興,暢敘家常、表達親情,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然而沒過兩天,讓夫婦兩人感到措手不及且十分尷尬的事發生了。老人家總是找出各種藉口,不在家中吃飯,總是單獨地或帶著他們一起到清真飯館就餐,實在不便出去時,也要向女兒公開提出支持粗茶淡飯。他們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只好依老人家而行。在父親臨走的前幾天,女兒實在過意不去,感到父親遠道而來,難道連一頓開心的、較為豐盛的闔家團聚飯都滿足不了嗎?在一籌莫展之際,他們終於向我求助。當時,他們提出了兩條在平常人看來是最簡單不過的要求。第一,請我到他們家去一趟,和他們的老父親聊聊天;第二,請我協助購買坊上正宗的牛羊肉等。自然我滿足了他們的要求。當我和老人見面時,老人不是提出一些回民坊上的情況,夾帶著純屬回民常識的許多問題,也許是在確認和考察我是否屬實。由於我和老人談話很投機,後來在我親自把購買的羊肉和白雲章餃子館的餃子餡等送到家中時,老人激動地流出了眼淚。不久老人返鄉而去,但卻給女兒留下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內疚。她向我說;年幼時,她曾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因而很難接受這次感情上的折磨。這次父親的到來讓她想了很多,同時也留下了感情上的創傷。

本來,回民作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黨的民族政策作後盾,平時至少在社會上、在辦公室、在其它公共場合,不會受到公開的歧視,不會聽到帶有蔑視、侮辱性的言詞。一旦發生這類事情,你可以嚴肅地抗議或報告領導。毋庸置疑,最終百分之百你是勝利者,有意無意歧視你的人必定向你賠禮道歉,檢討他的錯誤。然而在你們組成的家庭中,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就大不一樣了。即便是你的丈夫或妻子對你很尊重,但不能保證家庭其他成員和親屬也有那種水準,可以時刻注意在言行上不傷害你的感情。你可能遠住他方另立門戶,但總會經常探望父母、拜訪姑舅。在這些成員中說不定就會有人有意無意(一般來說都不是惡意)冒出一兩句讓你刺耳、難以接受的話語。同樣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此時你絕對沒有勇氣當場提出抗議,大概只有委曲求全、忍氣吞聲一條路。委屈積累多了,總要爆發,對於能夠相互理解,相互諒解的和睦家庭,這種情況出現算不了什麼。對平時本來就有些疙瘩的家庭來說,一旦爆發,它將一下子上升為家庭的主要矛盾。如果個人修養都很差,什麼出格的事都能做出來。由於特殊的生活習慣,對回民一方來說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例如不吃豬肉,只能是漢民一方尊重回民一方而不吃,反過來就不行,於是家庭危機就無法避免。

例2:一對年輕夫婦,男的是回民,女的是漢民,文化程度都不高,經營小本生意。據說當初兩人談戀愛時雙方家長都不支持,只因二人態度堅決、海誓山盟般終成眷屬。婚後女的很能順應男方家庭生活習慣,男的父母逐漸從感情上接納了兒媳成為家庭的一員並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不久他們有了孩子,但也同時因家庭瑣事,二人發生爭吵的情況日見增多並不斷升級。由於二老非常瞭解自己兒子的缺點,加之他們又很疼愛孫子,因此每當小倆口爭吵時,公婆往往還偏袒兒媳,以維持全家的穩定和安寧。按理兒媳應珍惜公婆對她的愛護,想到“團結”、“尊敬”老人的重要性,如何依靠老人調解他們經常發生的矛盾。然而再又一次發生爭吵之後,她有點失去理智,賭氣不在家中吃飯,抱著孩子走進了非清真飯店。事後還讓孩子拿了一根豬肉香腸回到家中,並聲稱就是要氣他(指丈夫)。誰料孩子並不懂事,當著二老的面大嚼大咽。這下子重重地撞傷了二老的心,婆婆因氣憤不過,心臟病突發不日去世。家庭事態發生巨變,他們的小家庭不用說很快徹底粉碎,兩人分道揚鑣。據人傳說,公公也是因此氣病,遂繼亡故。當初的海誓山盟如今竟然落了個家破人亡。

這些異族通婚家庭平時總免不了要走親訪友,少不了參加親朋好友的家宴或到賓館飯店聚餐。一般來說,主人絕對不會專門照顧你這位回族(妻子或丈夫)的生活習慣(除非專門招待你時),頂多主人指著餐桌上的菜肴聲稱這些或那些都是你能吃的,同時還會主動夾一些所謂你能吃的東西放在你面前的小盤小碟中,並不時非常熱情地招呼“這是雞塊、這是牛排、這是涼拌辣子蒜羊血,味道不錯請你品嘗等等”。主人絕不是惡意的,是一種根本不瞭解情況的盛情,因為他們的概念中只知道回民不吃豬肉,凡沾豬者忌,認為只要是牛羊雞鴨製作的食品,你都能吃甚至喜愛。可以想像此時此刻你心中的疙膩(俗話,以為心病),行態上的不尷不尬,只有你的丈夫或妻子明白。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場合,你更沒有勇氣直接了當作出聲明,也許反而會引起主人的更加熱情,他們以為你在客氣,以為你是不好意思。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的事不僅僅是一次,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將面臨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的矛盾心理。朋友的宴請可以找個藉口,但如果是親戚,尤其是至親,礙於人情世故不得不去,最終你又得違心地經受一次心靈上的折磨。

家中有了喪事,尤其是老一輩如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一旦亡故,你將遇到更為棘手的難題。由於回漢民族之間處理喪事的辦法和過程截然不同,僅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貴賓方式來說,漢民風俗是放花圈、設靈堂、擺供桌、掛遺像,子女包括兒媳和女婿都要肅穆而立或乾脆成排跪在亡故親人遺像面前,親戚朋友街坊鄰居來者給遺像鞠躬,你得陪著鞠躬,來者向遺像磕頭,你得陪著磕頭。這種習俗尤其在城鄉結合部許多地方仍很普遍。在這種悲痛的氣氛中,你必須隨鄉入俗照辦。一旦你要任性公開拒絕,你的丈夫或妻子可能原諒你,但其家庭成員中總會有人不能放過你,在你的親屬中自然而然埋下了可預測的後遺症,在感情上結下了難以清除的隔閡。

例3:一對夫婦,男的是漢民,其父母家住農村;女的是回民,土生土長城市人。兩人曾經同在一國營商店工作,結婚直達不惑之年,夫妻關係都較好,據說男的還做了入教儀式。一天,男的父親不幸去世,雖家中還有兄嫂姐弟,但作為兒子就義不容辭地回家料理。當出身回民的兒媳回到公婆家中,看到了與其從小在回民坊上所見的處理喪事的習俗大相徑庭時,把她嚇的找了個藉口躲在了別處(俗稱不露面)。結果遭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白眼”相待。有的人乾脆指著她的鼻子質問:“你既然嫁到我們家做媳婦,父親要走時,最後一次孝心都沒有,算什麼兒媳婦!”幸虧他的丈夫出面圓了場,一觸即發的大吵大鬧平息了下去。但在雙方的心中還是埋下了難以啟齒的隱痛。親屬中對她的歧視從此開始並不斷加深,直攪合得他們夫婦之間在感情上也有了裂痕。

上面是以漢民族家庭一方敘述了可能發生的事。如果在回民一方家庭中有了類似的喪事,往往也不那麼平靜,首先你在現場總會感到不那麼心安理得。其次在守護“埋體”時,墳地下埋時,你的至親可能不太計較,而亡人的親屬中可能就有人明裡暗裡嚴肅地提出:“甭讓那倆到亡人跟前去!”話不必多,僅這一句就夠你受了。因而正如上文所述,你本來是不受任何歧視的,然而這會兒卻受到了歧視,你只能在夾縫中周旋。也許你認為這僅僅是一生中一次半回的是,但就是這一次半回,在你的心靈中也要發生較強的碰撞。我相信隨著歲月的增長,你還會不時聯想起來這些本不該有的煩惱。

例4:一對夫婦,男的是漢民,女的是回民,兩人均是知識份子。據說兩人自結婚到退休年齡時,在處理家庭生活習慣方面沒有發生過什麼異常的爭執,只不過平時凡有他們的回民同學、同事到家中做客時,女的總表現出有點不太自然,對客人總要說幾句多餘的話,例如“茶杯都給你們專門洗了”。如果擺出糕點之類的食品招待,還要說:“這是在坊上誰家買的”等等。令人驚訝的是,有一天她竟然獨自到丈夫的回民同學家,請求幫助說服丈夫履行一下進教儀式,局外人很難說得清楚,也許可以叫做“民族感情的回歸”吧。

丈夫是回民,妻子是漢民,有了孩子,他們生活習慣上很自然地受到母親的影響較多,特別在童年成長過程中。由於母親本身從小所處的文化生活背景顯然與回民坊上人不同,即使是後來已經適應了丈夫主要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但絕不可能很深入地、廣泛地掌握其他許多細節而又出自內心自覺地遵守,而諸如清潔衛生方面的特定知識,我相信大多數人可能就一竅不通。充其量母親會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飯前便後要洗收,經常洗頭洗澡等等這些回漢民族都應具有的文明行為,就不不一定懂得什麼是“小淨大淨”;什麼是洗淨過程中的“道分”(洗滌次序,如洗澡時不允許頭上一把,屁股上一把,沒有先後次序);什麼是“分界”或“分潔”(界限,如擦桌子凳子的抹布不允許擦案板,在臉盆中洗手不經過水龍頭或水壺的水沖洗不能做飯、洗碗等);為什麼說洗任何盆浴、池浴後都不算淨,必須按固定的次序清洗身體主要部位並最後淋浴沖洗才算淨等等。這僅僅是清潔衛生方面有關洗淨的一項,其它方面細節還有很多很多。這些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中的細節,不可能一朝一夕掌握,只能從孩童時期到成年,長期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受到家庭的影響和薰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養成。因此對這樣的家庭來說,有可能面臨回民的概念、民族的意識從這一代開始淡化直至完全消失。如果能順其自然發展也算罷了,但往往父親在民族感情上卻沒有完全泯滅,一種矛盾的心態時隱時現。於是在漫長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到了老年時,自己經常被煩惱、痛心糾纏,還要不斷接受親生子女的挑戰。

例5:某一家庭,丈夫是回民、妻子是漢民,有已經長大成人的一對子女,子女的配偶均是漢民。兒子、兒媳和老兩口共同生活,女兒女婿雖另住他處,但幾乎三天兩頭回家。因此這個家庭的組成,不算幼小的孫子輩,實際為6口之家。老夫人在生活中,較能順從丈夫的生活習慣,但只限於飲食方面,其它方面則非常膚淺。形象一點說:只知道回民不吃豬肉。因而子女的民族意識所剩無幾,尤其是他們的女兒,可以說是一點都沒有。在生活習慣上,根本不把父親放在眼裡;在言行上,經常讓父親難堪。父親實在不能容忍時,只能摔個盤子砸個碗,發洩一下自己內心的不滿,最終還得默默地承受和遷就。但平時只要和知己的回民同學或朋友談到有關小時候的往事時,總要反反復複唉聲歎氣地說:“我們家6口人中現在只有我是唯一的回族,在家中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少數民族了……”

也許回民兒子娶了個漢民媳婦,比起回民姑娘嫁了個漢民女婿,在一般坊上人的感情上似乎容易接受,而上述兩個事情恰恰說明並非如此。實際上回男娶漢女還會發生其他料想不到的問題,諸如有了孩子報戶口,“民族”一項報“回”還是報“漢”?隨父姓還是隨母姓?這些在同一民族的家庭根本不需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卻成了特殊問題。如果女方家是獨生子女,這個問題就會更複雜一層。

以上僅從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上講述了異族通婚可能出現的危機和存在的後遺症,要是涉及到宗教信仰,回答將是非常肯定和簡單——對於漢民一方必須皈依伊斯蘭教。

補遺:

1、異族通婚並非當今社會才有,歷史上就存在,否則在坊上就不會有“回回巴巴(爺爺)、漢人娜娜(奶奶)”的傳說。但究竟時代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男人女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加之我們國家社會正處於變革過程。和其它許多社會問題一樣,關於愛情、婚姻問題在不少青年人中也出現了許多變異,造成家庭“改組”的不穩定因素已經很多,對待結婚,過去講究“百年和好”,現在常見“五年計劃”——第一年結婚,第二年生孩子,第三年吵架,第四年婚外戀,第五年離婚(注:《老人》雜誌2000年12期,甘肅人民出版社)。家庭如果不穩定,個人的事業肯定很難成功。為什麼回民青年男女又要給自己多加一個不穩定因素呢?

2、在現實生活中,對異族通婚處理得很好的家庭也大有人在,例子也能舉出不少。不過仔細分析一下,這樣的家庭主人,大多社會經歷豐厚,閱歷匪淺,個人修養水準較高,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漢民一方能夠比較多的瞭解並能順應坊上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因此建議坊上的男女青年朋友們,在你們決定和異族青年聯姻時,冷靜地反思個人是否具有上述條件,一條是不夠的,至少兩條、三條。並且還要想想自己是否具有駕馭家庭生活、化解因這一特殊問題引發出的矛盾的能力。

3、坊上人中女青年,無論是正在工作崗位上,或正在上學讀書的,尤其在比較高層次如大專院校上學的,或者協助家長經商做生意的,表現較好甚至優秀拔尖者、學歷高者的比較多。而男青年兩極分化趨勢較為嚴重。這是一種現象,也只能是一種現象。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名為《綠》的雜誌上說,1999年~2000年,在敘利亞大馬士革艾本.努爾大學預科學院就讀一二年級、受獎勵的11名中國籍優秀學生中,陝西學生有4名,其中女生就占3名,都是西安坊上人。這一事實再次加深我的印象。也許這種印象正是坊上許多女青年擇婚時遇到的困難處境之一。因此我想提醒坊上的男青年朋友,在創建坊上人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振興民族、改善民族形象的事業中,你們將肩負著更加重大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你們應更加奮勉,自強不息,不辜負民族對你們的期望。

【作者:海潮生,西安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  高級工程師 就職于某研究所】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婚姻
頂:298 踩:37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9 (161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8 (1472次打分)
【已經有3991人表態】
1107票
感動
949票
路過
945票
高興
99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