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滄桑百年夢——記寧夏涇源縣城關清真大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穆斯林通訊    作者:佚名
熱度13595票  瀏覽1685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3年9月02日 15:23

他們,在長達十多年的亡命生涯中,前面有民團隨時的伏擊和堵截,後面有清兵的日夜驅趕和殺戮,親人倒下了,只能呼喚一聲真主慈憫而就地掩埋,來不及落淚又扶老攜幼,繼續在血雨腥風中顛沛流離,雖日夜東躲西藏不知去向,但始終泯滅不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好願望:尋一方靜土,只要每天能叩拜偉大的安拉,就心滿意足矣。為追求這一執著的信念,他們只好忍痛割棄重返陝西渭南家園的深情厚望,接受所謂的“就撫”,被迫遷居於陌生的土地,即當時的化平今天的寧夏涇源縣,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好願望並同種子,一道播撒在深山老林,忍辱負重,夜以繼日地企盼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夢裡不知身是客,清真寺月故鄉明。就這樣,他們祖輩囑託父輩,子孫承襲父兄,代代相傳,一百三十年的滄桑風雨,一百三十年的歲月流逝,恍如噩夢時時驚擾著睡眠,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中,終於盼來了太平盛世。他們欣喜若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清真寺。經過多年的擴建和精心修飾,一座座肅穆典雅的清真寺,有如春風吹綻的朵朵鮮花,爭奇鬥妍,絢麗多彩,把這裡的山山水水、村莊田野裝點得格外雄奇壯觀。啊,萬能的安拉,我們先祖欣慰,子民流淚,感恩你神聖的惠賜——使我們美好的願望最終實現了!

沉寂蘇醒沸騰

西元2013年6月1日清晨,伴隨著一聲聲“邦卜達”喚禮的抑揚迴旋,這片曾經是人跡罕至的沉寂土地,整個沸騰了!

人們,從山間小屋、川原農舍、田園村莊紛紛走出來,他們身披彩霞:男人精神抖擻,一頂頂號帽潔白如雲;女人清純端莊,一條條紗巾絢麗多彩;老人們神采奕奕,手持拐杖匆匆趕路;小孩子跑前跑後,歡騰雀躍;人流有如涓涓細流,從四面八方湧向大路,匯成一股股潮流,齊齊湧往一個中心——街巷縱橫、樓房林立的涇源縣城關:啊,好一座氣勢宏偉、富麗典雅的禮拜大殿,她拔地而起,直入雲天!

這是在原有清真寺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一座主體建築,其建築風格以阿式為主,並巧妙相容中式、歐式為一體,總面積達6800平方米,造價2000余萬人民幣,上下共分四層,一二層為禮拜大殿,連同廊廡可同時容納7000多人會禮,不僅在涇源縣清真寺史上絕無僅有,也在全寧夏回族自治區堪稱首屈一指。她,昂首屹立,綺麗輝煌,眾山仰慕,萬木爭榮,以雄視山河、昂首雲天的磅礴氣勢,一躍成為全縣最亮麗的風景線。登上樓頂,抬頭仰望,藍天伸手可觸,憑欄矚目,人流如海,湧動街市,撫今憶昔,怎能叫人不感慨萬千,而發出深深喟歎: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西元1871年即清同治十年十一月,由清朝官府馬隊羈押的1000多名陝西回民,被告知“蒙朝廷恩施浩蕩”,要將他們從西寧解往化平予以安置。時值寒冬臘月,在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中,已經找不見一個丁壯男人,他們被迫徵兵去“剿匪”了,只剩下氣喘吁吁的老人、寡婦和小孩……從十年前(1862)的農曆五月開始,他們一路風塵,泣血流淚,在漫長的戰亂中,身邊有多少親友因勞累、饑餓、羸弱、寒凍、被逐、拼殺而亡,已經記不清了,他們只記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晝夜逃亡、四處躲避。如今當他們步履蹣跚,頂著寒風大雪,翻山越嶺,一息尚存地踏上化平土地,佇立山頭定睛四望時,那依稀殘留在腦海裡陝西家鄉的良田沃野,村舍竹影,清真寺月俏立碧空,喚禮聲聲並同白鴿飄曳的田園美景,霎那間,被眼前的山勢崢嶸,荊榛遍佈,林木森森慘雲凝結,陰風怒號虎吟狼嘯的恐怖景象一掃而去,如同海市蜃樓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惡劣的自然環境,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和必須要煎熬的種種考驗,有如空中雷鳴在恐嚇他們:要想生存嗎?在這裡,你們的生活要倒退的不止幾百年,而是要回到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時代!但是面對如此的兇險,他們沒有畏懼,沒有失望,儘管從表面上看,他們一個個弱不禁風,而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種子卻依然飽滿豐厚,它是希望,是光亮,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如同鋼鐵非但在苦難的磨礪中沒有絲毫減損,反而日益堅韌挺拔。由此,他們無論大人小孩都毫不動搖地堅信,不管山有多高、林有多深、土地有多荒蕪,只要每天誠信誠意地叩拜萬能的安拉,用一雙勤勞的雙手不停地耕耘勞作,仁慈的真主定將給予惠賜。於是,沒有居處他們就挖窯洞住宿,沒有耕田則披荊斬棘,一寸寸地開墾,虔誠的舉意,靜心的沐浴,默默念誦著“比斯敏倆——比斯敏倆”,把希望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播撒在土壤裡……就這樣春去秋來,從微弱的收穫開始,到不斷擴大耕植面積,始終以信仰培育的勤勞與智慧,不斷傾注心血,抛灑汗水……

光緒二年(1876),一座清真寺從川穀裡崛然而起,儘管受當時官府的限制,其規模“高不得過二丈四尺,寬不得逾十丈,厚不得過二尺四寸”,以防謀反時當作壁壘來用,但畢竟有了一塊崇拜安拉的神聖淨域,有了她——穆民心明眼亮,有了她——信士永不迷失方向,隨著一聲聲“真主至大”的悠揚呼喚,這片沉寂了數萬年的大地,在金色月牙的感召下,最終徹底地蘇醒了!放眼望,一片片綠苗迎風飄曳,在田野裡含笑示意;一座座農家小院,安臥在藍天白雲下花木縈繞;溪水淙淙吟溝壑,山路逶迤連村舍;雞犬相聞,牛羊徜徉……呈現出一派江南水鄉的秀美景色。雖然移居他鄉,但故土之情卻難以忘懷,在這裡,他們把家鄉的老名舊名,依舊安頓在一座座新建起的村莊的命名上,此情此懷,蘊含著幾多辛酸幾多苦澀,唯有驀然回首遙望長安,默默追念先祖時方潸然淚下……

物換星移天地新,有誰能想到,一百三十年後的今天,涇源大地有如一張巨大的銅鼓,突然奔騰跳躍起來了!湧動的人流如同歡樂的音符,迴旋起伏,圍繞著一座突兀高聳的清真寺,奏響了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幾千張整整齊齊的桌椅,從清真寺院內一直擺放到南北街面、廣場四周以及毗鄰相連的花壇樹蔭,數以萬計的來客、嘉賓按排就座,桌子上擺放著瓜子、花生、油饊和水果;直徑幾乎兩米的四十五口大鍋,有序安置在院牆後的棚席下,由遠道而來的名廚指揮徒弟,站在鍋臺上不停地揮舞巨大的炒勺,精心調製噴香可口的牛肉燴菜;由數百名精幹麻利的小夥擔當接待員,胸前佩戴閃亮的牌照,熱情端茶倒水;在鋪著錦緞接受捐款的桌面前,人頭攢動,虔誠的乜貼從人們的口袋裡紛紛湧出,頃刻間結紮成一百五十萬元的獻禮,表示最美好的祝願。

七八十歲的老人,由兒孫攙扶著,顫顫巍巍登上寺頂,憑欄眺望,老淚縱橫;年輕人舉起手機、相機,把這激動人心的場面,留存在永恆的記憶中;仰望金色的月牙,撫摸潔白的雕欄,攀登寬敞的樓梯,他們奔相走告,睜圓驚喜的大眼,意味深長地相互提醒,不,這不是夢,而是真真切切的現實,仔細瞧,“涇源城關清真大寺”那八個雄渾遒勁的大字,高高鐫刻在湛藍的天空,閃閃發亮!

感念造物主安拉淚水化作傾盆雨

盛典欣會,普天同慶,壯舉空前。站在主席臺上、手持話筒的寺管會主任馬義成,這個和新中國一起成長、陝西移民的第五代後裔,也許是命定吧,與這座古老的清真寺共同經歷了教門的榮辱衰盛。怎能忘記小時候,他和小夥伴們夾著經板,一起走進清真寺,跟著“烏斯達”咿咿呀呀地念誦阿拉伯字母的場面;怎能忘記上世紀動亂年代,寺門突遭關閉被改為大隊部和衛生所,他作為一名“赤腳醫生”,每天早晚從這裡進進出出,當悄然凝望簷角時,那遙遠的喚禮聲又在耳邊悠悠迴響的情景;怎能忘記受極左思潮干擾,由先輩苦心經營的大殿、經堂、水塘、喚醒樓和整潔的院牆,一夜間被夷為平地的慘狀;怎能忘記埋葬亡人時,不得舉行儀式,每戶穆斯林必須要養豬,誰敢違抗就以壞人或反革命分子來論罪的恐怖……

喜看今日,盛世再現,感恩安拉,歷經動亂的祖國獲得了生機,飽受磨難的穆民走進了新修建的清真寺!在國家日益騰飛的大好形勢下,涇源城關“者瑪提”穆民的人口也在逐年擴增,為順應時代發展,他和馬忠科教務長以及馬占林哈吉等組建的籌備委員會,立志要重新修建一座寬敞明亮的大型清真寺,讓子孫後代得以心胸開闊地叩拜安拉。自2001年十一月動工興建,時至今年5月,宏偉壯觀的第一期標誌——大殿主體建築終於圓滿告竣,今天以氣壯山河的嶄新面貌,正在承領千萬雙眼睛的崇高敬意。

在大喜大慶的時刻,馬義成按耐著心中的無比激動,面對人山人海的陝西子民,和遠道而來的貴客嘉賓,飽含深情地說:“廣大的穆斯林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們!今天,我們以無比喜悅的心情,在這裡隆重聚會,舉行贊主贊聖和慶賀大殿落成,並祝賀哈吉馬忠科阿訇榮任本寺教務長儀式。”尊貴的穆聖說:‘誰為尋求真主的喜悅而修建了一座清真寺,真主將為他在天堂裡建造相等的建築,為叩拜安拉而修建聖潔的殿堂,其功在今世,福在天堂。’這座宏偉大殿的落成,凝結著從涇源到整個寧夏以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等6個省區,2600多坊清真寺諸多穆斯林的心血和虔誠乜貼,其中也包括漢族同胞的數萬元捐助,這一壯舉充分顯示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顯示出伊斯蘭教的神聖、尊貴和偉大。值此,我們祈求至仁至慈的真主,加倍惠賜予您和您的家人以及親友,兩世吉慶的幸福與安康,並對所有支持、關心、資助的各級領導和有關單位,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掌聲雷動,山鳴谷應,昂揚的情緒有如洶湧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

在主席臺上,就座著一位來自甘肅平涼的哈吉,他叫郭景海,也是陝西移民的後裔,他神情凝重,忽而久久仰望高大的清真寺,忽而低頭陷入深深的沉思。仔細端詳他淳樸憨厚的容顏,飽經風霜的兩鬢,和一身嚴肅莊重的穿著,你能想到嗎?就是他,這位如同農民般樸實的老人,巧妙設計了這座清真大寺的主體工程。他對教門無比虔誠,早在當建築工人的青年時代,就立志要做一名設計師,專門繪製美麗典雅的清真寺。改革開放的寬鬆環境,為他施展才華提供了大好時機,為此他的足跡遍佈平涼、寧夏、和陝西的許多回族聚集區,和那裡的穆斯林民眾一起,因地制宜,盡善盡美,先後修建起二十多座風情各異的清真寺。凝神構思,精心策劃,百年大業,只爭朝夕,在設計這座清真寺主體工程時,他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將第一層設計為車庫和倉儲室,二層三層為禮拜大殿,四層為典藏文物和書畫交流室。為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郭景海還特意將大殿週邊過廊的面積拓展得十分寬敞,以備聚禮時人多需用,同時也可供觀光遊客來此登高遠眺,這一創新得到當地政府的極力讚賞。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熟悉伊斯蘭文化,他反復請教阿訇,精益求精,擇錄出許多富有代表性的《古蘭經》章節,用遒勁秀美的中阿書體鐫刻在走廊牆面上,吸引遊客來駐足細讀,體會和感悟伊斯蘭精神的博大深邃……

中華復興繁榮,穆民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共謀大業。面對此情此景,四十三歲的教務長馬忠科深感責任的重大,他是陝西移民的第五代後裔,來自甘肅平涼北原,因為他深知,這是一座由參加過反清起義的大阿訇楊清華、禹月明、李克目冒著生命危險創建的清真寺,歷經三個朝代,飽經一百三十多個春秋的風雨磨蝕,曾經由馳名中外的蘭三阿訇、王善明(王二爺)大阿訇和德高望重的蘭生奇、于老爺等諸多阿訇憑經立教,先後有百余名學子在這裡穿衣掛幛,走進全國各地的許多清真寺院遵經傳教,為伊斯蘭教在中國大地的繼往開來與弘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今天,這座清真寺,以青春再現的亮麗風采和前所未有的磅礴氣勢昂首雲天!他——這個由明末經堂教育的創始人、陝西咸陽胡登洲巴巴正宗傳承的第十六代學子,唯有高誦神聖的《古蘭經》,和眾人一起向萬能的真主虔誠地祈討吉祥。頓時,全場肅靜,山河聳立,白雲凝佇,天地聆聽:“至仁至慈,超絕萬物,無所不能的主啊!即使讓我們用深藏一百三十年之久的感激淚水,也表達不盡你對我們惠賜的盛世再現,即使讓我們用儲存一百三十年之多的深情語言,也表達不盡你給予我們美夢成真的神聖慈憫,即使讓我們用經歷一百三十年之深廣的坎坷磨礪,也感悟不盡你在其中所蘊含的玄奧啟迪。啊,偉大的安拉,讓我們在你的感召和特慈普惠中,堅忍負重,勇往直前,最終獲得兩世吉慶、兩世成功和兩世的榮光吧!———阿憫!”

心懷明月天地寬

在千萬朵淚花簇湧的波濤裡,我的淚滴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與難以言表的淚波一起久久迴旋翻卷。在匆匆告別涇源的路上,那反復閃現在記憶螢幕上的感人場面,忽然被思緒帶到了遙遠的年代,隨同風雨一起沉浮積澱,回環沉吟,想極力從中揣摸出一脈搏動,較為明晰地梳理一下陝西回民遷移他鄉的足跡。

存儲的檔案史料很多,褒貶不一,頭緒紛繁,而功過是非究竟由誰定論較為適宜呢?在這裡,我想引用時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同時屠殺了陝甘回民100多萬人的屠夫左宗棠于同治九年(1870)陰曆五月,他在給李鴻章的覆信中說:“回逆之禍,於今八年,關隴肇釁,曲在漢民,暨蔓延隴中。”《左宗棠全集·附冊15·483頁》。顯然,這位竭力宣導斬盡殺絕對手的屠夫,對同屬朝廷要員亦敢直言評說這起事端的誰是誰非,這很值得人細細尋味,深深思索。隨後,慘遭無辜迫害與血洗村莊的陝西回民,在“陝不留回”的威逼下,由自衛到揭竿而起,起義風波遍及西北諸省,也是在所難免的一種趨勢。

在亡命生涯中,他們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而接受了投誠,左宗棠在同治十二年親手擬寫的《安插回民告示》的開端,是這樣概述他們的經歷:“爾等被脅十載有餘,轉戰兵燹之中,慘目傷心,於斯已極!”不難看出,這番感言是發他自內心深處的,字字喟歎,含意深沉。《左宗棠全集14·劄件·583頁》

尋根溯源,有關從大唐永徽年間起,自絲綢之路入住陝西境內的阿拉伯、波斯僑民的記載,在史書中所撰甚多。他們入鄉隨俗,與當地婦女結婚生子,代代繁衍,至清朝同治以前,已廣泛分佈在關中地區的同州、西安、鳳翔三府和乾、彬、富三州共20多個縣,有800餘坊,約七八十萬人,占當時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有“民七回三”之說。起義平息後,則“現剩陝回計之,丁口亦不過數萬,其死於兵燹、疾疫、饑餓者蓋十之久!”《左文襄公奏疏·續編卷31·8頁》“其叛產約計不下數百萬畝”,設營田局悉數分給漢民領種,房屋皆燒毀,清真寺被改為地主團練頭目的“忠義”祠。左宗棠按照《撫局章程》 “不准複歸故土”的規定,先後將六萬余陝西回民安插在平涼、華亭、清水、會甯、靜甯以及化平(涇源)等地。被遷徙的地方須荒絕人煙,自成片段,不與漢民相雜,地勢平坦,無山河之險,無攻守之利,距大道不遠不近,便於軍事控制。他在《安插回民告示》裡嚴令規定:回民初到安插地,由地方官點名造冊,“每戶發良民牌,填寫姓名、年齡、籍貫,男女丁口分別開載”,實行保甲制,“每十戶由官擇立一人充十家長,每百戶由官擇立一人充百家長,各設門牌一張,均張掛門口”,協助地方官約束回民自由。凡赴城關集市買物探親者,由百家長至州縣衙門預領木牌號簽,令其執,以憑察驗。同時還規定不准養騸馬,不准私建浮橋和渡船,不准擅自修築院牆和房屋等等,極其苛刻的嚴控限制。這重重阻隔,可以限制他們的人生自由,甚至可以奪走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陽光和空氣,卻無法奪走他們神聖的信仰。正因為有信仰,一百三十年前,他們毅然決然,割棄了祖祖輩輩苦心經營的所有財富,漂泊秦隴、河湟、河西、邊疆甚至國外,在難以想像的生存環境中得以生存,重新開闢家園,用行為塑造忠誠,詮釋超越生命的最高追求———始終如一,叩拜安拉!

掉頭西去拭血淚,故國豈堪回首遙望?荒山僻野結茅舍,花香隱隱酣暢。清真寺高銀河明,古蘭誦讀聲悠揚,只要心懷一彎新月,何愁天地不寬廣! 

【作者甘肅廣播電視臺退休記者】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清真寺
頂:588 踩:55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6 (2639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44 (2686次打分)
【已經有7130人表態】
1861票
感動
1711票
路過
1789票
高興
176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