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要和,心要靜,知識才能遠
——評沙特哥爾尼新作《不要生氣》中文版首發
2013年8月,由甘肅達麗雅文化傳播中心策劃,甘肅文化出版社引進版權,並由馬海成博士翻譯、孔德軍先生審校的中文版《不要生氣》出版發行。這是民營文化公司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覓食,並努力搭橋梁做品牌推系列的又一成功案例。
《不要生氣》是沙烏地阿拉伯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成功學大師阿伊德•哥爾尼博士撰寫的與前作《不要憂傷》堪稱姊妹篇的另一部新作,且哥爾尼本人認為這是比《不要憂傷》更重要的一部作品。從人的情緒來講,生氣的緩解和憂傷的治癒是互通的,甚至有時候是同步的,但將二者區分開來,並做有針對性的話語診療,則是哥爾尼的一個新創。
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曾說過:“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辨證施治”等,都遵循著的中醫智慧。“窮勿信命,病勿信鬼”,切忌“有病亂投醫”,而治療“心病”則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健康人僅占人群總數的5%,被確診患有各種疾病的,占人群總數的20%,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占人群總數的75%。而我國亞健康人群也是一樣,所以應該有13*75%=9.75億!那麼推算全世界處於亞健康的人群則約計50億,而心理亞健康則是更為普遍的,“一脈不和,周身不適”,心理和生理的雙重作用導致一般人的亞健康處在身心疾病的此消彼長和惡性循環當中,因此這樣一本書名曉暢,出版意旨明確的絕大多數適合讀的書,是滿足了暢銷書的基本訴求的。
年輕人的生存壓力和思維栓塞,使得他們需要現實中和書本中的“良師益友”,因此勵志的圖書,以及那些對成功學探討較多的圖書,容易受到熱捧。而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結合自己祖先的智慧和經驗,並結合自身的信仰和體察,很容易創新出新的成功學出來,這裡面有一部分可以有再生長和再傳播的機會。而久居世界文明主流位置的伊斯蘭文明,的確不乏類似的成功學著作。作者哥爾尼,便是一位深知伊斯蘭精神,深得《古蘭經》精髓的優秀學者,這樣的學者在伊斯蘭世界是很受禮遇的,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學者的墨汁濃于烈士的鮮血。”
目前,該書已經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全球有超過一百萬冊的銷量,足見此書的影響力,而它可能發生作用的潛在人群其實更多,而影響力和潛力一定來源於魅力。另外,如果僅從克服心理失衡和治療生理病灶來解讀這本書,就過於平面化了。從伊斯蘭的視角,以穆斯林的身份,並以信仰的高度、勸誡的銳度和醫病的溫度,去做有關人性的推敲、評測,結合對人生境遇的觀察和思考,從一千四百多年前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的時代截取生活片段和處世智慧,不失為此書的一大賣點。
有關哥爾尼的介紹,在中文的搜尋引擎中並不能找到太多,作者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穆斯林生活較為集中地甘肅,更容易找到“知音”,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和出版現象。就如同伊斯蘭精神和文明在非伊斯蘭國家和非穆斯林聚居區具有的神秘色彩一樣,它總是以實質上的安靜平和,來從更大的時空觀方面去擯棄掉部分非客觀公正媒體帶來的陳舊印象和神秘色彩,並反映出完全區別於恐怖主義和極端分子的歸於伊斯蘭本義——“和平與順從”的色彩。
而很顯然,這方面的著作在其他異域文明中的傳播僅僅是一個開始,全世界穆斯林作家開始注意到要發散伊斯蘭文明,增進其與世界其他主流文明進行對話和互動,並通過廣電、出版及新媒體的方式來鞏固和加深對話的基礎,提供更多的對話可能,而這一點正是適合目前正在升溫中的中阿關係的。
伊斯蘭是入世的宗教,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十五億穆斯林在深深淺淺、偏偏正正、多多少少地踐行這種從經訓上傳達出來,並從言談舉止中體現出來的古老而優雅的生活方式與價值精神。但是,世界文明的演進必須接受新技術、新媒體和新傳播的考驗,尤其是要面對資訊來源更豐富,資訊普及更便捷,資訊更新更快速的新時代年輕人的檢驗,而且要突破語言障礙,將一種語言的神韻,巧妙地傳達給另外一個有別樣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的民族,而中阿之間的這種出版是值得更深期待的,這也便是此書獲得成功的有一個理由。
近些年來,在國際書市上,哥爾尼的書和卡耐基的同類著作一直並駕齊驅,在東南亞等地區,該書的影響甚至已經超過卡耐基著作的影響。而甘肅的出版社出版哥爾尼的書已經不是第一部,之前2011年4月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不要憂傷》,2011年11月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其修訂版於2013年6月問世。直至剛剛出版發行的《不要生氣》,哥爾尼的三本圖書在大陸都有很好的銷售業績和銷售前景。為什麼會有這樣好的表現呢?
首先這是文明之間的對話。美國當代極富盛名卻又頗有爭議的保守派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於2008年辭世,他留下的《文明衝突論》一書,認為21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家,而是同文明間的衝突。亨廷頓認為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異而非意識形態的分歧將導致世界幾大文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文明之間的相互衝突,從伊斯蘭的視角來看,是造物主讓人們之間進行相互比對,從中發現對方的長處,以對方為自己的鏡子,並相互包容,接受考驗,並確定最佳的選擇。而其中伊斯蘭文明的位置,和其實現傳播的方式,以及與其他文明對話的方式,是亟待依靠真正瞭解伊斯蘭核心精神和中正智慧的學者去闡釋和挖掘,並通過正規出版管道和版貿路徑去為更多的有識之士所關注,所品讀,所傳誦的。
2013年5月16日下午,北大百年講堂舉行《易中天中華史》北大演講,演講題目為“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這該演講的當場反應強烈,並再網路上進行了範圍更廣、更有成效的二次傳播,基本觀點和核心理念已經深入影響高校課堂。易中天認為,當今世界的人類文明可以分為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現代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二名是伊斯蘭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三名中華文明。在未來的世界,將是西方現代文明、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唱主角,因為第三世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相當於散戶,大鱷是前三甲,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易中天在強調中華文明的位置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伊斯蘭文明是與我們的文明並肩前行的,這兩種文明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按照亨廷頓的理論是衝突較小的。基於這樣一個價值判斷,有關哥爾尼的著作的引入,便有了一個更為開闊的理由和高貴的意義。
從易中天對於世界主流文明的品讀,再到哥爾尼自覺地進行伊斯蘭文明的闡釋,都在傳達一種相似的聲音,伊斯蘭的文明和智慧,需要與華夏文明和智慧,做更為密切的溝通與交流。智慧需要積澱,經典必須傳承,兩大文明之間的合作與共用,應該成為21世紀新的文明範式。
其次,這是有關古老文明和經典的闡發,也是對伊斯蘭特質的精彩闡發。挖掘一方寶藏,引流一灣碧溪,毫無疑問,這是伊斯蘭文明和《古蘭經》精神,以輕鬆的面目接受世界其他文明和智慧的檢驗。伊斯蘭文明的基礎是經訓文明,我們在書中讀到的精彩段落和語錄,都來自於最高層的信仰者,用慧眼慧手慧心去無私心雜念地完成。在該書勒口的內容簡介中,這樣說道“《不要生氣》產生於一個分歧普遍、易怒易暴的年代。這個時代,麻煩不斷,困難重重。”歷史是否輪回於已有的規律尚不確定,但的確今天的世界仍然是分期普遍、易怒易暴,這種狀況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社會,也不分男女老幼,它的普適性超越了國界也超越了時代。
第三,它有著類似於經訓的結構技巧和有親和力的章節安排。該書能創下國內阿譯漢文學類和勵志類圖書之銷售最高峰,與它所呈現出的“溫和”與“隨性”不無關係。從該書的章節設立來看,並沒有遵循一個前因後果、起承轉合的學術類書籍的傳統模式,而是基本上是類似於《古蘭經》和聖訓一樣的隨意灑脫,標題的擬制更是以所要表達的主體為中心,類似於語錄體,有如中國的《論語》,而這恰是阿拉伯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大凡經典之作,總是能夠深入淺出,將事理寓於情理之中,將智慧溶於生活之中,而伊斯蘭在穆斯林看來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另外,有一些標題也表現出了對造物主的深層次關照,比如“真主的生氣”,“真主喜愛行善者”“防備真主的惱怒”,“只因為從真主發出的慈恩,你溫和地對待他們”,這顯然是信仰者體現出來的更高層級的智慧。此外,在該書的105個小標題中,“生氣”一詞出現了37次,如“生氣就是敵人”,“生氣時發的誓言無效”,“生氣時不能離婚”,“不要為自己生氣”,“對生氣者的忍耐”,“生氣讓人耳聾眼瞎”,“生氣來自惡魔”等,觀點都非常鮮明,雖然淺顯易懂,但是內文中對於標題的闡釋和使用的例子卻令中國讀者耳目一新,久久回味。
有關勸誡不要生氣的書,在市面上還有其他的品種,這也是一些哲人和宗教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的話題。比如央視會在街頭採訪“你幸福嗎”,“幸福”一詞在這裡更多的是關注人的內心感受,而忙忙碌碌的國人多用眼前的滿足來定義人生的幸福。再比如來自于佛經之文的《莫生氣》,在中國廣為傳誦,“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它刻意強調了人要豁達和灑脫,要心胸開闊,但相對於我們看到的這本《不要生氣》,其對比和借鑒意義就更加顯著了。
正如在該書的勒口上,這樣介紹到“《不要憂傷》是憂煩的療法,《不要生氣》是劇毒的解藥;《不要憂傷》針對日新月異的煩惱,《不要生氣》針對紛繁複雜的難題;《不要憂傷》針對過去的往事,《不要生氣》面對煩惱的現實;學會不要憂傷,才能認清定然,學會不要生氣,不致失去堅韌;憂傷者的良藥是知識,惱怒者的醫治是寬容;不憂傷的結果是快樂,不生氣的果實是喜歡;憂傷者是苦惱的病人,生氣者是憤怒的夥伴。”哥爾尼圖書引進的中國策劃者和出版者很期待實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翻譯者和審校者對於兩種文明與文化的、交流與融通的願景顯然才剛剛展開。
(作者簡介:金強,男,河北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系副主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