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利息的伊斯蘭金融能拯救資本主義嗎?
對一個非穆斯林或者非金融界人士談起“伊斯蘭金融”,最有可能收到兩種反應:其一是把伊斯蘭金融等同於恐怖主義背後的印鈔機;其二通常來自對伊斯蘭世界有所瞭解的人士,他們認為這種金融模式需要一個不存在利息的銀行業。
在新近出版的《天堂的銀行家:伊斯蘭金融界內幕》(Heaven’s Bankers: Inside the Hidden World of Islamic Finance)一書中,作者哈裡斯·伊爾凡告訴我們,第一種反應純屬無稽之談,而第二種也遠沒有觸及伊斯蘭金融的本質。
伊爾凡是一位穆斯林投資銀行家,曾在多家歐洲大型投資銀行的伊斯蘭金融部門任職,現任歐洲伊斯蘭投資銀行總經理。他一直以伊斯蘭銀行家的身份在各大媒體上為伊斯蘭金融行業發聲。
什麼是伊斯蘭金融?
所謂“伊斯蘭金融”,是指符合伊斯蘭教法(Sharia)的一整套金融模式。伊斯蘭教從根本上否定貨幣的內生價值,不允許“以錢生錢”,要求人們只能通過可出售的有形資產來掙錢;在金融交易中則要求各方共同承擔風險。
因此,一方面伊斯蘭教不光禁止高利貸(同基督教一樣),而且禁止任何形式的利息。另一方面,不確定性也被視為法外之物,因而不可以進行投機和賣空。
舉個例子,一個伊斯蘭教徒買房時,並不是從銀行以一定的利率借一筆錢去支付房款,日後償還本息,而是由銀行直接買下目標房產,再以“成本加成價格”轉賣給這個教徒,此人按固定月租分期付款。如此,銀行便不是通過放貸來“以錢生錢”,而是從買賣實體房產中賺取差價。
伊斯蘭金融能為全球經濟做什麼?
如今,伊斯蘭金融已從遊走在主流金融市場邊緣的倫理-宗教系統發展成市值萬億的產業。對這段歷史的追述成為了貫穿《天堂的銀行家》全書的線索之一。該書的另一條線索是對伊斯蘭金融背後的宗教信條的考察——《古蘭經》和聖訓(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傳教、立教的言行記錄)關於錢財和貿易說了什麼,以及伊斯蘭教法在經濟領域禁止什麼、允許什麼。
作者伊爾凡去年12月曾在《衛報》發表文章,題為《伊斯蘭金融能拯救資本主義嗎?》,開篇即拋出設問:“倫理和道德在全球經濟中是否有位置?我們是否應該繼續仰賴政府改進金融管理的空白,或是需要一場徹底的改革——一場資本主義內部的革命?”
他援引“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之一大衛•格雷伯等學者,稱整個世界依賴的銀行系統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然而主流經濟學家、銀行家和政治家卻專注于各種表面症狀,並不對貨幣制度本身提出疑問。
反觀伊斯蘭世界,雖然近年來遭遇身份危機,但其金融模式持續擴大影響,是兩種文化之間為數不多的橋樑之一。按照伊爾凡的話說,伊斯蘭金融模式中必須存在實際資產的買賣,與主流金融交易中無形的紙張來回易手相反,而正是這些紙張構成的金融衍生產品當年絆倒了北岩銀行和雷曼兄弟。
伊斯蘭教法如今被誤讀為穆斯林統治者尋求身份認同的工具,但它曾是一套有機的、不斷進化的法律體系,強調仁慈、容忍和包容。正是這套教法使伊斯蘭世界在歐洲經歷黑暗的中世紀時取得經濟和文化上的繁榮,當時的伊斯蘭學者開發了一些鼓勵經商的規則和機制,使得金融創新產品沿絲綢之路傳向了南歐。他說,即便一些非穆斯林學者也認為,伊斯蘭金融為穩健且能夠帶來長期社會效益的全球經濟提供了一張藍圖。
“有名無實”的行業現狀
但是伊爾凡也承認,當前的伊斯蘭金融行業距離他的理想還很遙遠。這個行業目前仍被傳統的銀行家所主宰,這些人沉溺於低息貸款和稀奇古怪的衍生產品,從而使整個行業的重心變成了“反向工程”,即把傳統的金融產品改頭換面,變成符合教法的產品。也就是說,從業者只試圖讓產品符合教法的字面意思,成為銀行新的掙錢工具,而沒有將教法的精神層面的內容灌注到金融模式中去。
儘管如此,伊爾凡仍然懷揣希望。書的最後一章寫道:“雖然我經常懷疑,我和銀行家及律師同事們是否應該索性放棄,把精力投放在別的地方,但有個聲音告訴我,我們終將抵達。”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