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之路多坎坷(上)
余一九二二年生於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大馬莊,一個回族的阿訇世家,直至餘已是第九代傳人。十五歲那年(一九三七年),接受家父的口喚,讓我去外地清真寺投學當海裏凡,並囑咐我要終身堅守真主的正道,2伊斯倆目教門,2穆斯林效力,決不能回頭,從此餘走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
提起當海裏凡(學生)念經十三年的艱難,至今歷歷在目。年僅十五歲的我,胸懷家父的囑咐,滿腔熱情地毅然離別家鄉到了天津。可我去的雞也街清真寺,那時是一座破爛不堪、高目不多的小寺,真是門可羅雀!天津市面蕭條,回族同胞生活極是困苦,禮拜的人廖廖無幾。由於無人請去過事,阿訇和幾個海裏凡都是自己吃自己的,即自己買些粗糧或從老家捎來玉米麵。
後又轉到滄州化身巷清真寺(即現在的建國寺)投學,生活更是艱難。那時的滄州,窮回回是有名的。東南頭的回民既無文化,又無財#,只能是賣大力氣當腳行。他們手裏只有兩把刀,生活稍好一點的賣羊肉,窮的賣切糕,再窮的(即有上頓沒下頓的)就將孩子送到當地或外地清真寺去念經,當海裏凡。所以,那時整個華北地區傳說,滄州是一個出阿訇,出爾林的地方。
當地的穆斯林雖然貧窮,但對主道對教門是很虔誠的。我們當海裏凡的,劈柴又燒火,也是饑一頓飽一頓的忍耐著。生活雖苦,但學習的“爾林”(知識)是多的。也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裏,所學的知識給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燈寒窗轉眼三年,餘離別了滄州,投學到河北承德清真東寺。那時的熱河已是滿州國了,在日本人扶持下的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