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的奉獻-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中穆 > 中穆

默默的奉獻

——記焦作市百間房清真寺女學董楊素蘭

病房外一位主治醫生果斷地說:“我們已盡心醫治一個多月,老大娘恐怕不行了,多則三兩天,她的病已到了晚期,癌細胞正在擴散,你們是回民,趕快出院吧,好按照你們的風俗辦理後事。” 兒女、阿訇、親友們圍著醫生,潸然淚下!然而,在病房裡的這位大娘,從住院的第一天起,就想著出院。她說:“生老病死是真主前定的法則,人人都要嘗死的滋味;都要去見真主,趁我還能行動,出院後洗個大淨,我要明明白白想後事,清清楚楚見真主。”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她出院後的第五天晨禮後,誦念清真言歸真了。

 她歸真後,區統戰部、宗教局的領導來了;鄉政府、村委會的幹部來了;遠近七八坊的阿訇、鄉老也來了,那天恰逢主麻日,幾百人為老人站了殯禮。在這個城鄉結合部的小山村裡,回族穆斯林,人人掉淚,都以虔誠之心,為她做“杜阿宜”。

她就是焦作市百間房清真寺的管委會主任楊素蘭,是一位平凡的人,在她平凡的一生中,做了無數件平凡的事,從那一件件小事中,看出她那顆質樸的善良之心。她擔任寺管會主任44年,可以說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這個村莊的清真寺。她安詳地走了,然而人們都說她沒有走,人們每當看到百間房村這座美觀漂亮的清真寺時,就會想起她。這座清真寺就是對她44年奉獻的見證。那麼這座清真寺是怎樣建成的,還有這裡的男女阿訇為何把她比做親娘?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楊素蘭,回族,祖籍新鄉封丘楊莊人。19歲經人介紹與百間房村一黃姓回族青年結婚。年輕的楊素蘭為改變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她風裡來雨裡往,奮戰在田間地頭。1963年至1978年擔任生產隊長。1971年由焦作市政府選派到大寨參觀學習,歸來後帶領全村回漢群眾,開荒地修梯田,起早貪黑忘我勞動,一人能頂兩人幹。由於成績突出,曾在焦作市農業學大寨先進代表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受到市區領導的表彰,曾榮任過市人大代表。

她愛國愛教,勞動之餘還堅守拜功。1968年經民主選舉她挑起了百間房清真寺管委會的重任。百間房位於焦作市的東北角,太行山下的一個回漢雜居農村,這裡的回族穆斯林還不足三百人,一位老阿訇曾在此任教30多年,1989年歸真。至此,先後來了幾位阿訇,待不上幾個月就走了,因為這裡太窮。1993年經人介紹一個叫楊連的年輕阿訇來到了這個貧窮的百間房。不足三個月,又請來一位女阿訇叫葛小麗,這兩位年輕阿訇都是先後就學於疙壋店清真寺,他倆有為主道奉獻的精神,願意留在這一窮二白的百間房,可讓楊素蘭主任高興得合不上嘴。

這裡的條件太差了,原來的清真寺是三間土坯房,後來是兩口破窯洞。好在1986年百間房大隊把一座破爛的老君廟無償送給清真寺使用。兩位年輕阿訇就把這座破廟進行修整打掃後,臨時作為清真寺,帶領坊民們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   

當時男阿訇楊連21歲,老家河北承德人,女阿訇葛小麗19歲,原籍河南南陽人,楊素蘭主任心疼的叫他倆為阿訇乖乖。一年後楊主任主動地當了“紅娘”,“兩位乖乖你倆願意留在這裡是我的心意。常言道千里姻緣一線牽,我看你倆也挺般配的,我做媒你倆定為終身伴侶吧!以後就把這裡當成你們的家吧!你們的父母也不在身邊,你倆就把我當成媽吧!你倆的婚事由媽來操辦。”1994年的春天,楊素蘭主任為兩位年輕阿訇各買了一身新衣服,在百間房清真寺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男方給女方的聘禮是一本精美的《古蘭經》,擺了幾桌宴席都由楊素蘭主任出錢。

 結婚後,楊主任給兩位阿訇說“這裡窮咱不怕,只要咱們用心幹,也能使舊貌換新顏。為了你倆有個安身之地,咱把這破廟扒了,重新蓋個清真寺。有道是,沒有絕人之路,天下穆民是一家,我們可以到外地募捐,肯定會有虔誠的穆民,拿出潔淨的錢財來幫助我們的。”多麼感人的話啊。於是在楊主任的宣導下組成一個募捐隊。楊主任當時已經有六十多歲了,領著22歲的阿訇和幾位年邁的男女鄉老踏上了艱辛的募捐路。每到一地總是把百間房的情景介紹一番,有不少村鎮為之感動積極捐款。為了早日蓋好清真寺,楊主任老當益壯率領募捐隊先後奔向鄭州、開封、周口、洛陽、濟南、長治、蘭州、西安等地;火車上的擁擠、汽車上的顛簸、生活的清苦、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熱、徒步的艱辛、挨家挨戶的求助、她無一點怨言。募捐路上十幾年到過幾十個城市數百個鄉村,從未住過旅館進過飯店,累了住在清真寺,餓了在地攤上喝口米湯饅頭夾鹹菜,她為的是多省點錢能儘快地蓋上清真寺。

平時在家時她總是守在寺裡面,每年齋月她不但封齋禮拜還親自為眾鄉老做飯蒸包子。女阿訇葛小麗深情地說:“我生孩子時主任娘每天守在我的身旁為我端吃端喝,並為小孩洗尿布,還親手為我全家做衣服,那真是冬有棉夏有單,對待我如同親女兒一般。”

為蓋寺她與阿訇一同繪圖紙,並親自聯繫施工單位,購磚瓦買鋼材她也親自前去,坐在送貨車上任憑風刮日曬。那是2002年的秋天,寺大殿正在施工中她連著幾天守在寺中沒按時吃過一頓飯,沒睡過一個完整覺,一心為了蓋清真寺。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降臨在她的身上。她32歲的大兒子不幸患了腦溢血,搶救無效而歸真了。人怕老年喪子,這年楊素蘭68歲,料理過兒子的喪事後,第二天她擦乾淚水,又來到清真寺,指揮施工,建築工人被她這種忘我的精神所感動,都在默默加緊工作著。

 從1994年到2007年的13年中,在楊主任的帶領下,在阿訇和眾鄉老的奮鬥中,一座雄偉壯觀並具有中阿建築特色的清真寺展現在百間房村的回漢同胞面前。2007年4月2日,來自全國各地70多坊的穆斯林同胞和市、區有關領導彙集在這裡舉行落成慶典。十三年的辛苦使這裡舊貌變新顏。這些年來,楊主任滿懷信心帶領阿訇與眾鄉老在這園林般的清真寺中進行著各項活動。可不幸又一次向她襲來,2011年她患上了食道癌,她深知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她要帶病再為清真寺做些好事。每天五番拜功離不開水,可村中的自來水經常停水,給寺裡帶來不便。如果打井,這裡水源不足投資也很大。好在清真寺東邊的500米處,生產隊有一口100多米的深水井,德高望重的楊主任與村領導協商後,同意無償送給清真寺用。因這口井年久,水源不足,於是楊主任聘請有關專家和工人對這口井進行深挖清掏,並籌集了5萬多元買了潛水泵,埋設了500多米長的地下管道,使清清的地下水流到清真寺,並在沐浴室內安裝了淋浴器和洗小淨的水龍頭,改變了過去洗大淨用吊桶,洗小淨用壺的歷史。

 如今,在這座寬敞的寺院中,有松樹、櫻桃、杏樹、柿子樹、石榴等,每當花果飄香時,兩位阿訇和眾鄉老都會想起楊主任,因為這裡的每一棵樹都是由她親手而栽的。

 楊主任出院後,來到清真寺洗了一個完美的大淨後,她把兒女們,阿訇及鄉老叫到一起,虔誠敬意地說: “我手中還有1000多元錢,你們買上幾百條毛巾,村中的成年穆民一人給兩條讓他們禮拜用,村中的漢族同胞們一人給一條讓他們擦汗用。給阿訇夫婦每人買一身秋衣,算是個留念吧!我還有一個戒指到金店去清洗一下送給女阿訇,她如同是我的女兒,我歸主後你們要善待阿訇,我對不起兩位阿訇,這麼多年我未能給他倆蓋幾間房,讓他倆還住在寺裡,我對不起他倆。你們要向阿訇多學點教門知識和《古蘭經》,聖人說: ‘求知是每個男女穆斯林的主命。’請記住我的話。”她的病在一天天加重,出院後的前三天,她還強打精神在禮拜,在不停地紀念真主。第四天就重了,她把兒女、阿訇都叫到跟前說:“陪我說說話吧”!晚上又說: “阿訇乖乖與娘躺在一起吧!”楊阿訇就躺在她的身旁,不時地為她提念清真言,她能流利的誦念。第五天的淩晨三點她說:“快開門有人來叫我了!”四點多時,她主動說:“叫女阿訇來為我誦讀雅辛章吧!”女阿訇字句分明地誦讀過雅辛章後,她顫抖地把手捧起,並輕輕地說——阿米乃!

淩晨五點時,她說: “阿訇,娘有點累了,讓我躺下休息一下吧!”阿訇深情地說: “娘你可別忘了念清真言!”只見老人家嘴唇在微微地翕動著,那低微而又清晰的:倆一倆黑因蘭拉乎……的誦讀聲,在清晨新鮮而又純潔的空氣中傳播著。初春的清晨是寒冷的,但整個房間是那麼溫馨,那微弱的虔誠之聲慢慢消失了,整個房間一片寂靜,阿訇忙叫了一聲:  “娘!”沒有應聲,兒子女兒孫子都在叫,媽媽,奶奶……還是沒有聲息,阿訇悲切地說:  “娘歸真了!”這天是2012年2月15日,楊主任從34歲擔任寺管會主任,歸真時78歲,她走完了為主道奉獻的44個春秋。

兒女們含著淚水輕輕地把她移在了屍床上,一塊潔白的棉布蓋在了她的身上,此時是淩晨六點晨禮的時間到了,人們都去禮拜為老人虔誠地做“杜阿宜”。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