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及其積極意義

內客提要   本文通過對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探討,反映了回族穆斯林較為先進的死亡教育和樸素自然的“死亡觀”。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解決死亡問題仍然是個重要的問題,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積極意義對許多人有參考價值。】

人生中很多事都可以變通,惟有死亡不可更改,“死”是人生最嚴肅也最重大的問題,生與死俱來,任何人都不能避免面對死亡的時刻,現代人明顯地重視“生”,而忽略於“死”,對“死”的不解、擔心、焦慮、恐懼成為現代人的普遍心理。而回族穆斯林由於自己的宗教信仰所奠定的“生死觀”,大大緩解了這種恐懼和焦慮,一般都能坦然地對待死亡。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滲透了自然、樸素的品質,便於操作,具有積極的意義。這篇拙文的題目使用“死亡關懷”一詞,是為了表達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所包含的限於哲學和宗教範圍的“終極關懷”和限於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臨終關懷”的內容。

一、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內涵

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內涵主要是由宗教信仰所決定的,伊斯蘭教的前定觀、平等觀和“兩世吉慶”的思想直接決定著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形式和內容。回族穆斯林都較早地接受了死亡教育,他們珍惜生命,努力生活,同時也能寧靜坦然地對待死亡,接受死亡,表現了較為完善的“生死觀”。

(一)回族穆斯林的“死亡觀”

伊斯蘭教是以信奉“安拉獨一”為基本特徵的宗教,它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經典、信天使、信後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前定是安拉的安排,《古蘭經》上說:“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註定每個人的壽限了”(3:145),回族穆斯林的死亡觀就是由“前定”的信仰支持的,他們認為生命的長短是由安拉定奪的,任何人都無法更改,安拉給予生命,也是生命的惟一主宰者,任何人都不能給予自己或他人以生命。回族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現象、人的必然歸宿,《古蘭經》上說:“每一個有生命之物都要嘗到死的滋味”(3;185)。死亡是連接今世和後世的橋樑,安拉“使人生,使人死”(50:43)。回族穆斯林把死亡稱作“歸真”,意為人生的覆命歸真,如《古蘭經》所說;“我們是真主的,我們統將歸至於他”門:156)。無論富貴貧賤,歸信安拉的行善者將獲得永居天堂的人場券。回族穆斯林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欣然的、無怨的、有如視“死”如歸,相當坦然。這就是回族穆斯林在信仰驅動下的積極“死亡觀”。

(二)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內容

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包括了屬於哲學和宗教領域的靈魂歸宿的終極關懷和屬於醫學心理學等實用科學解決的肉體死亡現象的臨終關懷,還包含了回族穆斯林的特有的民俗學內容。

1.終極關懷

回族穆斯林非常重視關於靈魂歸宿的終極關懷。終極關懷主要是指信仰的關懷,它包括明醒“伊瑪尼”、請阿訇念“討白”和要“口喚”。

(1)明醒“伊瑪尼”(信仰)

回族穆斯林在身患重病或垂危時,一般都比較平靜,穆斯林對安拉的前定信仰堅定,無論正常死亡或是意外身亡,他們均表現的無怨無悔,人們只能禱求在有信仰的前提下離開這個世界,而無權選擇在他看來較為舒適的死亡方式。在回族穆斯林的終極關懷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信仰的關懷。不論當事人生活中履行了多少宗教義務,行為活動是否符合伊斯蘭教的道德規範,只要他信仰安拉,並且心裡誠信,口舌招認,就具備了最基本的信仰。《古蘭經》規定“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確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所降示給使者的經典。誰不信真主、天神、經典、使者、末日,誰確已深人迷誤了”(4:136),六大信仰中信仰安拉是核心和基礎,是對穆斯林的基本要求。當彌留者神志清醒時,家人要提醒他一心歸主,提念作證詞,“我作證:除安拉外,別無神靈,我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不能親自念誦的,可由親人或別人代念。親人或阿訇會輕柔地提醒他心念“作證詞”,意在使彌留者明醒“伊瑪尼”(信仰)的情況下離開這個世界,實現“魂有所歸”。因此,回族穆斯林對信仰的關懷貫穿在整個生命結束的過程中,它是終極關懷中最重要的內容。

(2)請阿訇念“討白”

“討白”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悔過”、“悔罪”、“懺悔”,《古蘭經》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向真主誠意悔罪,你們的主或許免除你們的罪惡,並且使你們人下臨清河的樂園”(66:8)。伊斯蘭教非常重視作“討白”,旨在使人認識自己的迷誤,改邪歸正,絕惡向善,崇拜獨一安拉。臨終討白是回族穆斯林最後必行的一種悔罪儀式。這時阿訇和親人都在祈禱安拉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懺悔和反省自己,人們會勸慰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一切功過都帶到後世,一心歸主,堅定他的信仰。

(3)要“口喚”

“口喚”是阿拉伯語音譯,有許可和命令的意思。回族穆斯林在病重時,都要與自己的親朋互要“口喚”,平時雙方如有口角、矛盾,甚至仇恨,此時要儘量談明原由,消除誤會和隔閡,和解紛爭本身就是信仰的義務,互道“色倆目”,互相原諒、寬恕能柔和心靈化解痛苦,還能撫平彼此的歉疚感。愉快地了斷往事,對生者和亡者都有極大的益處。雙方如有債務問題,要嚴肅對待,妥善解決。如病人欠人債務,未能免除的,親人要迅速還清債務。

2.臨終關懷

回族穆斯林臨終關懷的內容主要是指肉體死亡過程中的情感關懷,它主要是靠宗教與醫學、心理學。醫學技術、社會學等實用科學相結合而實現的。主要有平靜話別、情感支持和反對延命治療等方面的內容。

(1)平靜話別

問候及護理病者是信仰的義務,因此回族穆斯林在病重期間,家人要想方設法通知他的親朋好友,使他們盡力趕回與病人話別,要口喚,這充分表現了回族穆斯林之間相互尊重和友好相處的品質。一旦病人亡故,不能趕回的親人,在異地仍可為亡者祈禱,不受任何責備。

(2)情感支持

回族穆斯林由於宗教信仰,面對痛苦的疾病和死亡的威脅,在理性上都是較容易接受的,認為無論何種生命的結束方式都是安拉的安排,人是無權怨恨的。聖訓也提到過病人可以說病痛之類的話,只要不是忿怒,否則均屬違禁。但人又是有情感的,死亡不僅是肉體的全面崩潰,也是情感的生離死別,“生離”意味著親人或朋友今生今世可能永無再見之日;“死別”則意味著生者與死者永遠隔絕不復再見,這的確是種痛徹心肺、悲愴絕望的感覺。此時,親人和阿訇要努力使病人放下人倫責任,幫助他處理財產和遺囑,一切托靠安拉的安排,讓他一心一意回歸到真主那裡。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援網路,雖然無法改變臨床診斷的結果,但能夠控制進一步惡化身心健康的、毀滅性的情緒。提高生存品質,從而安詳地迎接最後的時刻。

(3)反對“延命治療”

回族穆期林是反對“延命治療”的,一來延長生命在回族穆斯林看來是不可能的,違背“前定”的信仰。二來臨終前的治療,只能使患者在苟延殘喘、白受痛苦中死去。醫院是治療的地方,不是等待死亡的地方,一旦無法實現治療目的就應該離開。在科威特,有許多集中現代醫學精粹的國立醫院,昔日的遊牧民們充分地享受著一切現代化的醫療手段,但是,“患者在臨死前都離開醫院,回到沙漠中的部落,在眾多親屬的挑燈祈禱聲中平靜地死去”。回族穆斯林在住院治療期間,病人或家屬也總是詢問大夫病情是否到了醫學上的瀕死時期,願意瞭解真實情況,很少見拖住醫生要求盡力搶救的場面。一旦瀕臨死亡,他們都要求回到家中,在親人和阿訇的守候下,共同迎接最後的時刻,直到自然謝世,保持了死亡的尊嚴,使家人和亡人都感到安心。這與那些臨終時家屬被哄出病房,親人們失去了最後的告別機會,而患者全身插滿了管子在醫療器械及醫生和護士面前毫無尊嚴的死去相比,是何等自然而幸福。

二、“死亡關懷”的積極意義

伊斯蘭教不只是一種宗教,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伊斯蘭精神滲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從出生到死亡,從搖籃到墳墓”。因此,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即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關懷臨危者的信仰性質,它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溝通生死,積極協助治療,珍視生命,反對輕生和自殺,無怨地承受各種病痛的折磨,接受人生的挑戰。以死觀生,勸戒生者,尊奉天命,努力生活。

1.珍惜生命,反對輕生和自殺

伊斯蘭教是一種出世與人世的宗教,並且視今世為後世的栽種之所,今世是後世之因,後世乃今世之果。它注重現世,對人生和社會是積極向上樂觀有為的。治病是主命,“真主降下一病,必預一藥,你們應當醫治”。回族穆斯林在患病時一般都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合理的治療。研究表明,積極配合治療的病人往往能獲得好的治療效果。穆聖曾說過,你們當中最優秀的是兩世並重者,生命對每一個人只有一次,伊斯蘭教特別珍惜人的生命,鼓勵人們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勇敢地活著,追求今世的幸福。回族穆斯林在病痛中,總是以巨大的信仰毅力克服病魔的折磨,一切都托靠安拉的安排。穆聖說過“你們切勿因身遭禍難而企盼死亡”,因此,既使在病危之中,人們也不可企盼死亡,而是無怨無悔接受各種考驗,平靜地等待“大限”的到來。伊斯蘭教反對輕生和自殺,回族中一般很少自殺,即使身患絕症或瀕死的病人,如果是虔誠的穆斯林也不會自殺,自殺的確是一種無濟於事,只能製造悲痛的犯罪行為。《古蘭經》上說:“你們不要自殺,真主確是憐恤你們”(4:9),回族穆斯林嚴格遵守這一點,他們在人生最後一站上,表現了無畏的精神,進人了極好的臨終狀態。他們帶著信仰滯著善功滯著人世間真。善、美的感受離我們而去。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的意義,就在於它堅定了信仰,驅逐了恐懼,呵護了心靈的寧靜,從而使人走進了永恆的甜蜜之鄉。

2.節哀忍耐、參悟人生

回族穆斯林的信仰,使他們對死亡採取了客觀積極的態度,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新陳代謝”的規律,一個人的今生是短暫的,而死亡才是永恆的。回族穆斯林視死為“正命”,即歸於安拉,故坦然、達觀、從容不迫,使死具有了崇高的意義。回族穆斯林允許哭泣亡者,但禁止嚎哭亡人的過份行為如打臉腮、撕領、撥頭髮等。親人們要節哀順變,為亡者向安拉祈禱,求安拉的饒恕。正是死亡無時不在的威脅,才真正凸顯出了人生的意義,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死亡的陰影中展開的,生一日,即為死一日。回族穆斯林的死亡關懷,使生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憾,生與死之間不過一線之隔,另一個世界並非遙不可及的異鄉,生與死之間只有一小段時間,死亡會在某個時刻突然降臨在我們身上,穆聖說過“有生就有死,有今生就有來世”,無論你順從或拒絕死亡都不會有絲毫讓步,死亡對於生者永遠是有力的勸諫和永不庸俗的警惕。伊斯蘭教希望人們“在今世和後世,他們都將得到佳音”(l:64),鼓勵人們為之奮鬥。在回族穆斯林死亡關懷中,使生者看到有的亡者帶著豐厚的“盤纏”,有的亡者兩手空空,從而教育生者,今世的幸福可以享受,而後世的幸福也是可望而可及的。人們活著的時候要為大眾謀利益,積善積德,止惡戒惡,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為後世謀取幸福,從而提高人生的品質。

“一個人只有坦然洞察生死的奧秘,獲得生死的大智慧,才能提升生的品質,消解死的恐懼,平抑死的悲傷,最終超越死亡”。無論一個人的信仰如何,都最終要在死亡之時尋找一種支援,以自己的方式踏上自己的永恆之路,這將是每個人的最後歸宿。

------------
(買麗萍,回族,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轉自《回族研究》】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